如果是低烈度的戰爭,一般不太會有糧草問題。所以默認題主所問的是高烈度的戰爭。
古代用兵分為境內平叛和境外討伐。兩種情況下都會有糧食問題。
如果戰斗發生在境內,那會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糧食的種植和收獲都會受到影響。同時戰爭會導致民眾大量的遷移(多是南遷),會有大量平時有人耕種的土地變成無主的荒地,糧食產量肯定會減少。如果有敵軍攻入本國境內,采取堅壁清野的措施,提前收割或者主動破壞農田也都是常規操作。
如果戰斗發生在境外,也很容易出現糧食問題。如果戰線距離過遠,兵力又多,兵糧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有損耗。古代的交通不方便運輸效率低下,運輸線越長,兵糧在路上的損失越多,同時運輸糧草也需要民工脫產,間接影響糧食生產。
古代經常打攻堅戰,動輒幾十天數個月的戰爭是對國力的極大考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戰場上的糧食危機,這是戰爭雙方策略博弈的結果。
兵法講究以正合以奇勝。如果在正面的兵力配置沒有優勢,想要戰勝對方首要的就是斷敵糧草,采取游騎兵騷擾切斷對方補給線或者出奇兵焚毀敵方糧草。因此我們看歷史書,尤其是軍事題材相關的,總能有一種缺少糧草的感覺。
暫時想到這些,后續再填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