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對親人和朋友的愛,在我看來,非但不涼薄,而且是充滿了赤子之心。
傾城之戀中,范柳元有一句話「如果你了解從前的我,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對張愛玲也同樣適用。
除了父親,一個差點導致她死亡的人,但她也沒恨他,只是淡漠的描述。我記得她寫過,她父親抽大煙,有次差點死了,臉上蓋塊帕子,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我以為這種描述里,還是有說不清的愛存在。
對她母親,她的感情很復雜,有過喜歡,有過崇拜,覺得母親那邊,和父親這兒一比,什麼都是好的,新式的,明亮的;但是母親的一些行為和語言也讓她很受傷,比如母親恨鐵不成鋼,嫌棄她生活能力差,「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癥,她告訴我,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母親有時會抱怨因她的到來,使她多負擔一個人,降低了她的生活水平;問母親要錢時,母親的發脾氣,時常使她感到難堪;把自己第一次掙到的獎學金800塊,全部交給母親,轉眼被母親在牌桌上輸掉,并且母親還懷疑她的錢來路骯臟......種種生活里的齷齪,打碎了她盼望中的母親形象。
她對母親的回報呢?有能力的時候,攢了2根金條還給母親,想要至少在經濟上還清;在母親臨終前要見她的時候,她不知道她快死了,雖然沒有錢,也寄了100美元的支票;收到母親死后寄來的古董,對母親很感激,后悔自己沒去見她;不想要孩子,因為潛意識怕她的孩子,來替自己的母親討債,哎,她對母親一直內疚;
對姑姑,在她的文字里,記錄姑姑的話,把姑姑寫成了一個有趣極了的人,使人讀了,也喜歡這個平時說話都既有才華又很幽默的人。
後來出國后,只要自己有能力,也一直給姑姑寄外匯;
對弟弟,看她寫的散文《弟弟》,短短的一篇,看出來許多的愛,尤其是弟弟在飯桌上,被父親打了一巴掌,而繼母還在笑,她沖到浴室哭,心里說「要報仇」,弟弟卻習以為常,轉身到陽台拍球去了;包括後來,她父親因為受了繼母的搬弄,打她、囚禁她,使她差點死去,然而弟弟卻站在父親和繼母一邊,寫信給親戚說她「家門有玷」;但是後來,弟弟拿著舊報紙包著的一雙球鞋,來找母親收留,母親因為財力有限,只能拒絕了,能看出她替弟弟感傷,而又無能為力;
對胡蘭成,費很多力花很多錢去看抗戰勝利后東躲西藏的他,給逃亡的他出生活費,還出錢給他的情人打胎(此時仍然是他在逃亡),分手時給他差不多是她能湊到最多的錢;
對賴雅,只享受了一點點他的溫情,照顧了癱瘓的他十來年(連他女兒都不愿意照顧他)......
對朋友,如蘇青、炎櫻,都不吝嗇在自己的文字里面,把他們寫成頂頂可愛、有意思的人,使她的讀者,也跟著愛上他們。對宋琪一家,因為對方幫她很多,把遺產和版稅都給他們;
這麼一盤點,她豈止不涼薄,反而要比大多數的我們,都更感性,更柔情。
許多人說她涼薄,是因為她對母親嗎?我并不覺得,只是親人間,要求高,然后又失望罷了,而且她對母親一直愧疚;
是因為她對弟弟,最后沒答應他的求助嗎?她對弟弟應該也是,覺得他不爭氣,沒志氣,恨鐵不成鋼更多,而且看到有人說,她是想過把在大陸的版稅,全部讓姑姑和弟弟分,只是最后沒辦成罷了。
而且到了最后,她應該是很怕和人發生聯系了,哪怕這個人是弟弟,一次之后,恐怕又有下一次,干脆第一次就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