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可為什麼自薩爾滸之戰后就變得如此之弱?
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
回答1
2023/10/12

ADVERTISEMENT

明軍戰斗力不是突然下降的,三大征已經是回光返照了。明軍在薩爾滸的戰略也是基本正確的,戰敗純粹是因為軍隊戰斗力不行。

《薩爾滸之戰的戰略博弈》

薩爾滸之戰是「精明」心中永遠的痛。前面我分析了明軍「倚角之勢」的問題(……),那其實是微觀層面的戰術問題。但有人沒看清楚,回貼里扯到分進合擊,然而這是宏觀層面的戰略問題。

今天就說說明軍分進合擊的戰略對不對,后金的勝利有多大運氣成分。

同時我也建議真正的軍迷關注微信公眾號《桌面戰爭》,閱讀兵棋書籍。

明軍分進合擊的戰略,今人都說很錯誤。這是典型的「事后諸葛亮」「成王敗寇」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除了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屁用沒有。

嚴肅的人(如我),應該站在當時明軍的立場考慮。

ADVERTISEMENT

首先是明軍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就是戰爭的政治目的:快速消滅后金勢力。為什麼要「快速」?一方面是心理優勢,一方面因為明朝已經千瘡百孔,支撐不起長期戰爭了。比如明軍出征前的「不祥之兆」:旗桿被風吹斷,將軍演練馬槊時槊也折斷,說明明軍武器品質很差,明朝自己肯定也知道的。連武器品質都沒保證,糧草、軍餉能樂觀嗎?所以只能寄望于快速打完。后面我將提到明軍真正的好戰略,當時肯定也有人想到了,但為了「快速」,只能放棄。

為了「消滅」,明軍就不能讓金軍跑了。東北的山區老林很壯觀,交通也不便。赫圖阿拉一圈 360 度,適合交通的孔道只有幾條。明軍分兵幾路,從各個孔道同時進入,讓金軍無處可逃,只能決戰。就算金軍先打一路明軍,明軍平均2萬人的大部隊,照常理判斷,也能堅持到友軍增援。

ADVERTISEMENT

當然,這是戰前的判斷。此前,金、明之間只有千人數量級的戰斗,明軍對大部隊交戰還是有自信的。所以,「分進合擊」只是明軍謙虛的說法,他們真實的心態應該是「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如果不分兵,十萬大軍集中在一路進軍,那麼金軍可以東躲西藏,不和明軍決戰,最后明軍糧草不濟,還是得退軍,白來一趟。

后勤倒不是分兵的主要原因。首先看運輸。運輸的瓶頸是道路,不是運輸工具。現實中分兵之后,每路平均2萬人,并沒有大的后勤問題,說明單一道路保證2萬人的后勤是沒問題的。那我們設想:如果十萬大軍走一路,道路方面就算有問題,也不會大到無法解決。可以讓十萬人中的一部分砍樹修路,因為沒必要讓大家全都時刻準備戰斗。一旦道路改善,運輸效率就高多了。

ADVERTISEMENT

再看保衛。分成4路進軍,要保衛4條后勤供應線。一路進軍,只要保衛一條線。當然現實中,金軍還來不及攻擊明軍的供應線。但事先制定計劃時,明軍肯定要想到這點。

總之,從后勤角度看,分進合擊和一路進軍相比沒有優勢。明軍就是要貫徹決戰精神,才分進合擊的。

至于明軍戰前主動告訴后金自己的出兵日期,也不是錯誤。他說不說,努爾哈赤都會靠自己的力量查證的。這麼大的行動,本來就難以保密,倒不如真真假假,玩個心理戰。

明軍的戰略計劃服從朝廷的政治要求,中規中矩,沒有大問題。分進合擊也不是新發明,以前也成功過。只是誰也沒想到雙方素質差那麼大,沒想到明軍內耗那麼嚴重——但戰前誰又知道呢?

有人問:萬歷援朝不是剛過 20 年嗎,而且援朝的將軍都還在,為什麼明軍的人員素質不好?問這話的人明顯沒當過兵。

戰斗力的先決條件是基層官兵,將軍個人的勇猛計謀都是錦上添花。20年時間,基層官兵已經換了一代人,又沒有現代訓練制度,加上腐朽的社會影響,戰斗力幾乎清零了。明朝制度還有意把兵、將互相隔離,老頭子將軍帶著陌生的菜鳥上陣,他自己也沒把握。明軍中真正有戰斗力的是將軍的「家丁」,就是私人部曲。薩爾滸之戰的幾個將軍出征前也都向朝廷請求帶家丁出征,并且都批準了。明軍中大約有十分之一是家丁。

現在看后金方面。

政治目的很簡單:保衛家園,死中求生。

明朝也不是善男信女,長期以來,對女真人的屠殺有3種形式:

1、挑動女真人內斗;

2、以馬市等理由誘騙女真人來到后,伏兵殺之;

3、直接出兵掃蕩。

明將也向朝廷匯報自己殺了多少、多麼痛快。

當今日「精明」津津樂道地念著這些字句時,請為女真人想一想。由于女真自己的文化不發達(沒有歷史話語權),以及努爾哈赤狹隘的部落觀念,這些屠殺基本都沒體現在《七大恨》里,反而是通過明人的記載流傳下來。但是請問:假如真的只有《七大恨》里說的那些事,女真人能跟著努爾哈赤嗎?明朝和女真又不是沒有貿易關系,為什麼要冒生命危險呢?

或許有人說:後來滿人殺得更多啊。但是,薩爾滸那時,誰知道后面會怎樣?而且從人口比例上說,女真人被屠殺得未必少于漢人。只是因為成立滿族時,大量加入了其它來源的人,所以感覺不明顯。

沒錯,后金成立后,和明有邊境沖突,但明朝因此就來抄家滅門?

所以說對后金,這是正義的生存之戰,同仇敵愾。女真人也是人,沒有這種支撐,不可能堅持后面的高強度戰斗。

換言之,戰爭性質影響官兵素質,正義戰爭激發潛能。

精明在談論女真奪天下時,把女真人說成侵略者;在談論薩爾滸時,又覺得明軍是在鎮壓叛亂。其雙標、麻木和無恥,已經深入骨髓,非銼骨揚灰不足以消滅。

戰略方面,假如明軍不分兵,金軍可以利用主場優勢,先避免決戰,同時堅壁清野,騷擾明軍供應線。金軍熟悉地形,也慣于在這里生存,明軍就不同了。到時又抓不到金軍,吃飯又成問題,照樣不樂觀。歷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對游牧民族的攻擊,都是這樣失敗的。這反過來再次證明:「分進合擊」本身沒錯。

用今天后知后覺的眼光看,明軍應該「穩」字當頭。最好是讓遼東部隊苦練內功,在邊境小戰斗中逐步強大起來。如果一定要進攻,還是一路進軍,沿途不斷修建堡壘,讓金軍無隙可乘。

到了赫圖阿拉城下就長期圍困和固守,最后設立郡縣,徹底吃掉東北。但在腐朽的政治面前,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0/12
三點回答你的疑問。第一,晚明軍事實力巔峰不在萬歷三大征。晚明軍事實力巔峰在嘉靖末期-隆慶時期-萬歷前十年。這幾十年才是晚明作戰能力的巔峰期,進入三大征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多鎮多兵種大規模混合作戰協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0/12
主要還是「崇禎的憤怒」太有名了,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但這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歷史,1620-1640年間的明軍相對而言還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0/12
一、萬歷三十六年(1608),「巡視庫藏,見老庫止銀 8 萬,而外庫蕭然。」三大征可以慢慢耗,可這一次,沒錢耗了明朝和清朝不一樣,清朝喜歡派幾萬人萬里遠征,被打敗了還能再派幾萬人過去,敗了再派,活活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是挽留帝國最后臉面的一系列戰役,正是因為三大征贏了,帝國的分崩離析才晚了幾十年,如果崇禎不作死還能再晚幾十年,通常國家矛盾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對外戰爭是最好的出路,比如日本,沒有清國的賠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0/12
有人覺著三大征很強,但很明顯,三大征沒有嚇住努爾哈赤。遵義的土司楊家,從唐朝開始就盤踞此地,世鎮700年,他們的土司繼承從來都是選賢的,楊應龍是冒失造反嗎?不是,相反他能力很強。700年從來都是誰強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呃,你有點想多了。明神宗親政之初,明朝先后有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并均以明朝中央取勝告終,被史家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0/12
明軍并沒有變弱。薩爾滸之戰后,明軍只是打后金軍戰績比較難看。打其他勢力,戰績也沒比三大征時期差多少。比如奢安之亂,明軍表現并不遜于征播州。奢崇明數萬人攻打成都,明軍倉促應戰,成都守軍只有兩千人。奢崇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只不過是被吹得過于虛胖,其中兩個——播州和寧夏,都只是內部叛亂而已。有哪個朝代淪落到會把兩場普通的內部平亂吹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0/12
提個有代表性的,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在官老爺眼里,帶明不需要能打仗但是居然敢和老爺們要軍餉的軍隊,戚繼光靠張居正做后台搞募兵制整出來的戚家軍那都是異端。軍餉,那都應該是用來從皇帝老兒那騙出來給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0/12
《征哱奏議》第七疏:奈諸將用兵不及兒戲,因知從前報捷,盡屬欺罔。陛下神圣,洞曉兵機。自古旌旗以教目,今軍中無旌旗矣;金鼓以教耳,今無金鼓矣;號令以教心,今無號令矣;編之行伍,使知方位,今無行伍矣。軍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0/12
薩爾滸之后明軍怎麼就弱了?就松錦之戰時期的明軍,經歷了明末常年戰亂戰斗力已經大幅度回升了,而且在長期戰爭的壓力下進行了裝備更新,裝備了大量的先進火炮。說句不客氣的話,明末的明軍戰斗力除非是朱元璋、朱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只列舉了打贏的三場,還有打輸和打平的兩場沒算進去呢。北邊那一場不說了,在大明的有力進剿下,女真酋長努爾哈升級成了后金天命汗。南疆的明緬戰爭,結局要好看的多,面對緬軍的凌厲攻勢,大明經過多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第一,西南平叛,完全依靠一兩萬家丁和地方民族宗族沖突磨死 第二,征朝鮮,靠一兩萬家丁和朝鮮地方豪強配合把日本擠下海,不是打敗,即使最后海戰,都是戰死兩個統帥第三,西北平叛,也是磨死明朝軍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0/12
因為軍隊的問題從來都不在軍隊本身,而是上層的腐朽蔓延過來了。北伐的時候果軍何其精銳,結果一統治國家就快速腐化墮落,然后被我軍吊錘。明末的時候也是這個問題,不是軍隊不行了,是國家走到歷史周期律的盡頭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0/12
就沒人想過:也許薩爾滸之戰只是因為對手后金在規模上和作戰特性上與之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才戰敗的嗎?哱拜:規模和勢力完全不能和后金相比。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漢文化,但因為距離的關系文化交流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0/12
明代,像明朝這麼一個正常的國家,可以養兵百萬,但其中絕大部分是一輩子戰刀都沒摸過的軍戶。上過戰場見過血,真正拉出去就能打的精銳,可能不到十萬。正好這最能打的十萬人,就被楊鎬給葬送在了薩爾滸。等新一批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0/12
三大征與其說是明朝的落日余暉,不如說是把明朝后期政治軍事上的眾多問題大量展示出來。細看三大征會發現,里面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了。寧夏之役的問題包括:1.財政和軍餉供給嚴重惡化。這場所謂叛亂純粹欠薪導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0/12
我覺得壬辰丁酉戰爭,明軍表現的并不是很好,雖然最后日本撤退了,但是從戰役本身來看,明軍并沒有占到便宜,傷亡也遠遠超過日軍,尤其丁酉年的幾次出擊,問題很大。明軍總體組織協同力不高,不同來源的部隊間配合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0/12
因為三大征之前的明朝就已經衰落了,余威已不足以震于殊俗,所以才有了三大征。寧夏之役的起因是戍邊的士卒因為缺衣少糧被哱拜鼓動造反,結果釀成大禍,要是擱洪武永樂時期戍卒第一時間就會把哱拜綁了,哪會有那麼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0/12
明軍打仗靠家丁,李家壓制遼東數十年的本錢靠的就是養了3000家丁。李成梁在遼東喝兵血、虛報、殺良冒功、壟斷遼東商貿之利等,有財力養兵。萬歷十九年,李成梁被彈劾罷官,李家財力大損。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