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長不看版】
1、如何處置武則天的歷史遺留問題,不存在啥李唐宗室這股勢力怎麼看,基本上就李顯一個人能定了的。唐非漢,宗親再厲害比不過皇權。
2、很多回答提到了「李顯李旦即便對武則天有再大怨言,出于孝道也要把對母親的表面功夫做到位」。
然而,其實李顯李旦兄弟,尤其是李顯,對武則天并不是被迫維持表面關系,他們之間感情并不是后世小說和影視作品那麼僵,相反,李顯和武則天關系還挺好的。
以李顯為代表的不僅不反對武則天,反而是頂住群臣的壓力非常擁護武則天的。
2、 @狐貍晨曦 的回答需要糾正一個史實問題,漢朝和唐朝不能這麼類比,呂后和武則天面臨的也不是一樣的情形。
漢朝的皇權集中遠不如唐朝,所以漢朝的功臣集團可以在推翻呂氏之后,商量挑選擁立皇帝,甚至后面像霍光這種,立了之后還能『退貨』的。
漢初鏟除呂氏之后,如果不是漢文帝有手段,還真治不了功臣集團。即使漢文帝這樣有手段的厲害角色,功臣集團及其后代黨羽徹底被清算干凈,也要到漢武帝的時候了。像漢宣帝,擁立有功的霍光到死了他才敢清算。
唐朝的權力架構,擁立有功的大臣們根本沒那麼大權力,李顯這種歷史公認的廢物皇帝,一旦登基也是掌握絕對實權的,處理政變大臣就是分分鐘的事,政變五王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換句話說,神龍政變如果不是李顯最終拍板決定參與,根本辦不成,更別說擁立其他人。神龍政變的擁立大臣根本不能和漢初的功臣集團比,誰登基的選擇權根本不在他們。
【具體史實論證】
說起武則天退位后的李唐宗室,我們應該知道這兩點。
第一,李唐宗室也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不是什麼龐大的玄學神秘力量。
武周之后,尚有點話語權的李唐宗室,就李顯、李旦和太平公主,以及他們各自的子女或黨羽。而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中宗一朝,其實并不在權力最核心,權力最核心是李顯、韋皇后和他們的幾個子女,甚至武三思都比李旦和太平公主排位靠前。
第二,雖然我們現在評價李顯,都覺得他是個廢物皇帝,但他在位的時期,是真正握有實權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如何作妖,都是他本人默許的,他從來沒有被韋皇后架空,包括后世所傳他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都是沒有什麼根據的。所以,所謂的李唐宗室怎麼想的,這個問題甚至不用考慮李旦和太平公主,怎麼處理武則天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直接看李顯是怎麼想的就行。
李顯是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但李顯是怎麼做的,我們可看的一清二楚。
1、李顯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兒子,且李顯上位后,武三思權力比武后時期更大,得到了李顯夫婦的充分信任。
2、神龍政變中協助李顯奪位的張柬之等五王,都在政變之后被李顯先封王奪權,后流放至死。
這兩個做法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李顯夫婦壓根對武家就沒多少深仇大恨,李顯和武三思武承嗣,本來就是舅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而且幾對公主和駙馬的感情都挺好的。對李顯而言,武家就是他可以仰賴的舅家和外戚,排位比李顯親弟弟李旦都靠前。反而神龍政變中幫助李顯復位的張柬之等人,才是李顯夫婦眼中需要警惕的外人。
3、關于李顯對武則天的態度,我們可以從《資治通鑒》中有關神龍政變的描述來看——
癸卯,柬之、玄、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兇豎,復李氏社稷,愿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兇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后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什麼意思呢?發動政變的諸人跟李顯對話,就是雞同鴨講,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諸人:『武氏篡位二十三年,現在是太子您出馬恢復李唐社稷的時候了。』
李顯:『那啥,圣上身邊確實有小人當道(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但圣上如今龍體欠安,我們貿然清君側,恐怕會讓她老人家受驚啊!你們擔待得起嗎?』
看到沒,神龍政變,在張柬之等老臣看來,是為了鏟除武則天,恢復李唐社稷;在李顯看來,就是英明一世的武則天被小人迷惑,需要清君側。
兩撥人根本想的就不是一回事,李顯根本打心底里就沒打算反武則天,跟著他們去政變也是趕鴨子上架把他抬上去的。
然后看政變后武則天的反應——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于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太后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守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聞。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后見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彥范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愿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太后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慚不能對。
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李顯已經到了武則天跟前,他身后就是擁護他的將士和群臣,武則天就是孤家寡人一個,即使李顯手握大權,如此形勢下,我們看她對李顯說話的語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嚇我一跳,我還以為誰造反呢,原來是太子你啊。張氏兄弟不是殺了嗎,你還不回你的東宮去』。
你看她責問李湛、責問崔玄,問他們為什麼造反,可根本就沒想過問李顯,對李顯就一句話,你不趕緊回去,杵在這兒干嘛。這語氣就是老母親對兒子的語氣,都沒想過禮節性客氣一下。
她如果跟李顯關系真的很僵,李顯對她的敬畏完全是出于她的權勢,現在的局面下,她敢這麼對李顯說話?你看玄武門之變后李淵敢這麼跟李世民講話不?(當然,這段歷史是被修改過的,但修改過后李淵也是順坡下驢跟李世民非常客氣了一把,估計真實的歷史只會更客氣。
)
所以,很可能,真實的歷史中,李顯和武則天關系根本不算差。
4、武則天退位后,李顯和武則天關系(資治通鑒)。
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武則天退位后可謂是徹底失勢,如果李顯對武則天心懷怨恨,完全連表面功夫都不用做,擁戴李唐的老臣們更是恨不得把武則天誅之而后快。但李顯是怎麼做的呢?
神龍政變元月二十二發生,李顯二月初四登基恢復李唐國號,然后他當月就率領文武百官非常隆重地去拜謁武則天,之后每隔十天去看一次武則天。
這是什麼意思?這不僅是做給武則天看的,更是給仇武的群臣看的——打算看我們母子互相爭斗傾軋笑話的,立馬省省吧,我和我娘關系好得很。
資治通鑒考異中還有這麼一段記載(不過真實性有爭議,僅供參考)——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上(這里是李顯)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這段話大概就是說,武則天喜歡化妝打扮,即使到了子孫滿堂的年紀,大家也沒覺得她衰老。等到退位了,她退居上陽宮,就沒再打扮過了。有次李顯去看望武則天,看到她形容憔悴,大驚。武則天跟他哭訴,說自己本來就打算把皇位傳給李顯的,都是因為張柬之他們五個人貪功造反,害得我立馬衰老至此了。然后李顯哭得非常傷心,跪倒在地自責謝罪。
所以,人家母子感情真的好得很,甚至李顯都把武則天退位后形容憔悴都怪罪到扶他上台的五王頭上了——張柬之等人以為自己在幫扶李唐社稷,在李顯看來就是,離間人家母子,且把人家老娘害得一夜衰老。
甚至合理推測,說不定李顯都把武則天的死遷怒到了五王頭上。
5、我們再來看武則天退位到去世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我以舊唐書為主)。
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大家注意這個時間差,戊申月,李顯主動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這時候武則天是接受了的;然后過了好幾個月,到武則天去世前,她自己去帝號,稱皇后。
這里需要注意幾點——
1)即使退位之后,武則天尊號一直是皇帝,根本就沒當過太后。尊號是活著的時候的稱號,也就是群臣和百姓稱呼的官方名稱,不需要避諱。
舉個例子,武則天退位后,百姓或群臣提到她,依舊是『則天大圣皇帝』,就算簡稱,也是簡稱『則天皇帝』或者『皇帝陛下』。
2)李顯可以不專門給武則天上尊號的,但他依舊頂住群臣壓力給武則天上尊號,既是給武則天吃定心丸——恢復李唐社稷并不會對她反攻倒算,她是武周王朝的皇帝,李唐恢復國號和舊制之后,她依舊是皇帝;也是給群臣一個信號——別以為你們把我扶上位我就對你們感恩戴德,不管這江山是姓李還是姓武,我娘都是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李顯做出這些舉動的背景是,他有絕對的權力不這麼做——而且,他這麼擁護武則天反而需要頂住群臣的壓力。
武則天和李顯的矛盾主要有兩個,一是武則天廢黜過李顯一次,第二是李顯的兒子李重潤與女兒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里議論張氏兄弟擅政之事,為人讒構,被武則天賜死。
第一個矛盾是武則天為了稱帝,其間李顯被貶廬陵王,所受辛酸折磨且不細述,但至少武則天召回李顯重新封他做太子之后,二人是和解了的。
第二個矛盾,李顯對兒女和女婿的慘死非常痛心,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很罕見的『號墓為陵』的禮儀下葬的——『陵』是皇帝的墓才能有的稱呼。但李顯大概把他兒女和女婿的死,都歸罪到張氏兄弟妖言惑上了,并沒有因此太多遷怒武則天。
6、武則天死后,開乾陵,和高宗合葬。
帝尊后卑,一般帝后合葬,都是皇后先死皇帝后死,然后重新開墓合葬的。為卑者而開尊者墓,非常罕見。
但李顯還是頂住壓力這麼做了。足以見他對武則天的感情。
除了李顯,再看李旦。
睿宗即位,詔依上元年故事,號為天后,未幾,追尊為大圣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
李旦也沒對武則天反攻倒算,就連給武則天重新上廟號,也是遵照了武則天自己當年的稱號,而且還不斷追封。
李旦上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誅殺的是韋皇后和其黨羽,也沒啥證據證明他們多麼恨武氏(當然,這個時候武氏早已退出權力中心)。
綜上所述,李唐宗室并不恨武則天和武氏子弟,相反,他們是頂住群臣壓力擁戴武則天的。
最后不管是武則天真的主動不想保留皇帝稱號,還是迫于形勢被迫放棄,但至少在官方說法中,李顯為她保留了她自己主動放棄這個降低仇恨值的舉動。
要是沒有群臣的壓力,保不齊李唐宗室真敢給武則天保留皇帝的廟號。
再多說幾句,其實武則天和子女們的關系,并不像各種傳奇演義中那樣對立。
武則天殺死親生女兒上位的故事,在舊唐書中并沒有提過;
李旦小時候封王,因為不舍得離開母親,所以被高宗夫婦特批不需之藩(一般藩王被封后都需要到封地去,不之藩是很少見的);
李弘的死并沒有直接證據跟武則天有關(而且武則天沒有什麼動機殺自己被作為接班人培養的長子),且李弘死后被破例封為「皇帝」謚號;
章懷太子李賢確實和武則天關系很僵,但別忘了,武則天也沒有把高宗架空,李賢被廢和被貶,也都是高宗默許的,并不能全都把鍋扣在武則天頭上。
但為什麼越往后的演繹,武則天和子女的關系在民間就傳成這麼僵硬且對立了呢?
因為,中國古代儒家倫理綱常中,對女性的貶低,大概都是從「淫亂」和「缺乏母性」來塑造的。
所以,民間貶低武則天,根本不是從為政舉措、對外關系、治國韜略上來的,而是抓住了她畜養面首以及殘害子女兩個關鍵點。
而拋開這一切演義故事,我們回到最初的歷史去看,我們就發現,武則天、武氏子弟、李顯李旦兄弟,他們本身矛盾沒有那麼多,尤其是武則天確立李顯的繼承人身份之后,武三思也就放棄了太子大夢,一心一意跟自己的姑表兄弟和兒女親家搞關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