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的一生當中,除了最后幾年,對手下人是非常善意仁慈的。
朱元璋絕大部分殺掉的功臣,都是在年老以后發生的,其中主要是在太子朱標死后。
而在此之前,朱元璋對底下功臣集團的待遇,都是很好的。
所以客觀上來講,功臣們沒有想到他會那麼殺功臣,真的是沒想到。
2.正因為他一直沒有怎麼清理功臣,導致功臣集團勢力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幫人還很長壽,例如李善長,或者很年輕,例如藍玉。
而朱元璋老了。
其實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有些功臣就已經不怎麼聽話了。
例如藍玉這種,自視功高,其實已經不怎麼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
這時候太子死了,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3.其實到這個時候,也還是沒有一定要殺光功臣的必要的。
朱元璋還有很多成年的兒子,其中例如燕王,寧王這種,還是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
按照后世歷史的發展來看,如果立燕王做儲君,繼承大位,功臣集團是造不了老朱家的反的。
但是出于自身安全,亦或者是出于對馬皇后和太子朱標極其深切的感情,朱元璋選擇把大位傳給太子的庶子,也就是皇長孫朱允炆。
但問題就在于,這個小孩子不僅斗不過功臣們,也斗不過叔叔伯伯們。
————
4.如果歷史就這麼發展下去,那麼朱元璋死后明朝的權力結構,就會和劉邦死后的漢朝極為相似。
內部功臣集團,外部宗室藩王,皇帝外戚三權鼎立。互為支持,互為制衡。
但是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劉邦死后的這個權力結構,最后是以悲劇結局的。
一開始功臣集團配合外戚消滅了大部分劉姓藩王宗室,劉邦的子孫都快殺沒了。
後來功臣集團在呂后死了以后,又把呂氏殺光, 把正統地位的劉盈的兒子給廢掉,立了個沒有根基的竇氏的兒子,這就是漢文帝。
其實就是功臣集團立了個傀儡皇帝,當然文帝韜光養晦,這是后話了。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靖難之役的時候,藍玉這種殺神還活著,李善長這個老狐貍還沒死,那麼燕王還能不能成功?
恐怕最后,燕王一定會失敗,朱姓藩王的結局不會比劉邦的兒子們好多少。
實際上,即便是在功臣都被殺光的前提下,除了燕王寧王,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下場都不是很好了。
那麼藩王沒了以后,沒有了掌握地方兵權的叔叔伯伯們拱衛,年輕的朱允炆還斗不斗得過藍玉和李善長呢?
朱家的皇位會不會落到別人手里呢?
——
5.理解了以上內容,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在臨死前的最后幾年,大肆地誅殺功臣了。
他沒有辦法做到像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因為他手底下的驕兵悍將是真的有能力造反,也有膽子敢造反的。
其實,太子朱標的死,本身也是極為可疑的。
那麼重要的大人物,居然會掉進湖里淹死。
不管他是意外掉進去的,還是自己想死,身邊的侍衛太監,居然沒有把人救上來,這就很奇怪。
站在朱元璋的立場來講,他是很恐懼的。
太子是帝國的二號人物,居然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掉進湖里淹死了,身邊那麼多人,居然就沒救上來。
這次淹死的是太子,下次會不會就是皇帝呢?
(事實上,明朝后面還真有意外落水淹死的皇帝,皇子就更多了。)
6.太子死后,朱元璋心里的殺魔終于徹底覺醒。
既然功臣們出老千,莊家就只能掀桌子了。
我也不知道你們當中,到底誰有反心,誰會在未來造反。
甄別太難了,也容易有漏網之魚,最主要的,我沒時間了。
那索性,一鍋全都端了吧。
寧可背負歷史萬世的罵名,也要給子孫清除掉這個炸彈。
于是,歷史的車輪終于駛向了既定的方向。
年邁眼瞎的朱和尚,揮一揮手,落下一片片滾滾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