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扶蘇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麼草率地自行了斷?
查看全部 49 個回答
回答1
2023/11/07

ADVERTISEMENT

草率不至于!

現在歷史觀點大多認為扶蘇和蒙恬有三十萬人的正規職業軍人,所以對扶蘇面對詔書不反抗非常費解。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扶蘇絲毫沒有反抗過?秦朝真的有所謂的北方軍團和南方軍團?使者只有一人,他從沙丘千里迢迢跑到上郡,拿了一張黃色的布條在軍營里一念,然后扶蘇就自盡了?

這就不得不從《史記》中找答案了。

先來說北方軍團和南方軍團吧。

《蒙恬列傳》記載: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馀年,居上郡。

《李斯列傳》記載: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余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

ADVERTISEMENT

《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匈奴列傳》記載:

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總之《秦始皇本紀》和《蒙恬列傳》都記載蒙恬帶領三十萬眾,《李斯列傳》說是數十萬人,《匈奴列傳》說只有十萬人。所以在同一本史書中,蒙恬究竟帶領了多少萬人是有爭議的,就當真的有三十萬人吧。

然而這里的人都在軍營里嗎?如果都在軍營里為什麼會有「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呢?翻譯成現代語即:

蒙恬設立了四十四縣城,然后遷徙「戍」填充這些城池。

如果這里的「戍」包括蒙恬所領士兵的話,那麼有很大一部分士兵就不可能在蒙恬的軍營里,如果他們只是進城成為當地百姓的話,那麼蒙恬從收復河南以后,他的那支軍隊也就基本不復存在了。

ADVERTISEMENT

如果這里的「戍」不包括蒙恬帶領的士兵,那麼北方人口等于超過了三十萬,因為城池是有原住民的,在秦朝北方領土剛被收復,還是在邊疆,竟然要同時容納如此龐大的人口,四十四縣真的吃得消嗎?

即便到了漢朝,滅匈奴也不需要三十萬人啊!

《衛青傳》記載:

元光五年,拜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其秋,青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

只有幾萬人,不能再多了。請注意,這可是統一后的匈奴!

當然蒙恬其實并沒有攻打匈奴,而是對戰「戎狄」,「戎狄」成分復雜,或者真的需要《匈奴列傳》中的「十萬之眾」,但「三十萬眾」確實有些太多了,要知道王翦攻楚就用了「六十萬眾」,這已經是舉國之力了,而蒙恬僅僅是收河南地就用了攻楚人數的一半?

ADVERTISEMENT

或許《匈奴列傳》記載的才是事實,蒙恬當時戰戎狄,取河南地有「十萬眾」的士兵,設立四十四縣后,所有城池的人數總和加起來有「三十萬眾」,或者修長城修路加在軍營里的士兵共「三十萬眾」。

根據秦制,郡有郡守,縣有縣令,上郡守可能就是蒙恬,可北方還有北地郡、九原郡等等,作為皇帝,不可能讓那麼多郡守的職位都交給一個人管理。

《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

始皇統一六國沒多久就巡查過北方,可想而知他對北方很重視,皇帝巡視地方一般都是為了威震全國,以及對地方的不放心。

《秦始皇本紀》又載: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這里是所謂的「南方軍團」成員,包括逃亡者、入贅的女婿、商人。

然后又設郡縣,分別名叫桂林、象郡、南海,派遣「戍」待在這些城池里。

如果這些「戍」只是屯兵,那麼他們已經分為了好幾個部分,由當地最高軍官指揮,等待著君王的命令。如果這些「戍」只是填充這些城當普通老百姓,那軍隊從取陸梁地以后,它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秦制是很嚴謹的,而且非常復雜,換句話說,如果地方官吏可以偽造軍令造反,那君王也就隨時都可以易位了,秦國還能存在那麼多年,真是不容易!

商鞅能起兵自衛,嫪毐、成蛟能起兵造反,那是因為鞅是商君,嫪毐是長信侯,成蛟是長安君,不是君就是侯,爵位極高有封地,不是官吏可比。君侯是可以有專屬士兵的,而將軍只是帶領著君王的兵。

如果始皇百分百信任蒙恬,他為什麼還要讓扶蘇做監軍,王離做裨將軍(也就是副將)?監軍這個職位之所以存在,就是君王擔心異姓將軍不能百分百忠誠而出現的,一般都會選任親信來擔任。

秦有護軍都尉, 執掌軍政,統領諸將。屬官有中護軍,領軍史,掌禁軍,參與武將的選補事務,遇將軍率軍出征時,則駐該軍監督軍政。

秦朝監軍有一個完整機構體系,所以讓蒙恬來保護扶蘇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監軍與將軍本來就是互相制衡的存在,監軍不是什麼都不干只待在軍營里。

秦統一六國后,曾關于推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展開了討論。

《秦始皇本紀》記載:

齊人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

也就是說,淳于越認為,始皇應該分封兒子到地方為諸侯,而事實上卻是始皇兒子沒有具體爵位,可能是因為始皇早期經歷了嫪毐和成蛟之亂,他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決定實行郡縣制,廢周禮。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朝末年始皇兒子不能反抗皇帝詔令的根本原因,他們沒有私兵,沒有爵位,沒有實權,拿什麼與皇帝抗衡?

扶蘇只是所有官吏中的其中一個,或許比大多數官吏職位高,但面對皇帝詔令,他知道不是始皇又該如何?要知道秦始皇出巡都是百官跟隨的,對方是一整個團隊!

在《史記》中出現扶蘇人名的共有五篇文,每一篇文他都屬于配角,或許是史料缺失,司馬遷并沒有給他立傳,這也就意味著他在《史記》中是沒有話語權的,只能從別人的角度去了解他。

《秦始皇本紀》記載了他的一段諫言,去向是「北監蒙恬于上郡」,結局是「賜死」,沙丘之謀只寫了一段話,后面緊接著句「語具在李斯傳中」;

《蒙恬列傳》對傳位之事只記載了幾句話,他無台詞,結局與《秦始皇本紀》一致;

《陳涉世家》的陳勝說「百姓多聞其賢」,提到扶蘇「以數諫如故,上使外將兵」,沒說「監兵」,不止一次諫,而且認為扶蘇無罪而被害很可惜;

《劉敬叔孫通列傳》的叔孫通,明確提出了「詐立」,也就是沙丘之變,認為秦不早立太子是秦亡的原因,堅持嫡長子繼承制,認為劉邦不應廢劉盈太子之位。

記載他行為最詳細的是《李斯列傳》,《秦始皇本紀》中所提到的《李斯傳》終于登場了,里面扶蘇有了動作細節,詳細記載了沙丘之變,到這里才出現完全不反抗的自行了斷。

《李斯列傳》畢竟是李斯為主角,難免以李斯這邊的視角去看歷史,然而即便是以李斯的角度,也評價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而《史記》中被評價為「剛毅」的有項羽、呂雉等人,大家猜猜,扶蘇在眾人眼里是什麼畫風的?

總結一下,可以得知,在《史記》中,對秦末傳位的情況記載得其實不明不白,秦始皇并沒有直接說傳位長子,只是給扶蘇留了遺言「與喪會咸陽而葬」,是李斯那頭的人認為始皇想傳位扶蘇,沙丘之變具體情況記載于《李斯傳》中,其他文則幾筆帶過,最多一個段落概括。

而且了解歷史,恐怕不能只看一篇文、一本書,講述秦末史的同時期還有《漢書》、《過秦論》、《趙正書》等,這些書普遍認為秦始皇有遺詔,但幾乎沒有提到有假詔者,《趙正書》更是始皇召開廷議,同意李斯建議,沒有傳位扶蘇,與《李斯傳》記載截然相反,秦漢時期的人對秦始皇傳位于誰是有爭議的!

所以,大家覺得,當時的具體情況更有可能是怎樣的?

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通過翻看史冊原著,問題已經無法成立了,無法確認扶蘇當時收到詔書的真實想法,無法確認假詔書是真實存在的。

只不過因為《史記》的春秋筆法,而且這個也是才知道的,造成了很多人的誤會而已,扶蘇不是一個草率的人,始皇也不是一個神化的人,漢朝人的史書表現出來的其實是漢朝人的歷史觀,是他們對秦朝的看法,不可不信,畢竟時間離得近,也不可全信,如《史記》有大量自相矛盾的地方,合起來看才能得出大致結論。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1/07
現在的回答比以前進步多了。至少現在知道詔書這種東西是秘書部門起草的,蓋上章就是真的,不需要皇帝親筆。所以扶蘇接到的就是真圣旨。而且趙高李斯都是老官僚了,肯定會想盡辦法封死扶蘇的出路。所以宣詔的時候可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1/07
扶蘇自殺之舉,一直被后世認為他過于「愚忠」「愚孝」,對秦朝的二世而亡,負有間接責任。然而,如果從秦始皇生前的布局,對扶蘇和蒙恬的精心防范,就可知道這兩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詔命、無從判斷李斯等人發來的「秦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1/07
不說幫他體面的事了,或許和扶蘇他媽有關,他可能覺得自己早就該死,而他的父親就想讓他死。我們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1/07
這幾年陸陸續續看過很多關于扶蘇自殺的原因敘述,不過,最能說服我的是李開元在《秦迷》一書中的推論。原理大致如下:第一:秦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里面明確記載,扶蘇準備自殺,被蒙恬勸止了,告訴他有可能是偽詔。然而扶蘇在明知道有可能是偽詔的情況下,還是選擇自殺了。并且蒙恬沒有再次阻止哦,如果蒙恬真的執意阻止,扶蘇未必能自殺的了。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1/07
軍隊里還有王離呢,就是王翦的孫子,詔書最后說讓蒙恬將軍權全部交給王離,王離在后期趙高弄權討伐叛軍時深受信任,而且王家在軍隊里和蒙家不對付,扶蘇上位王家肯定失勢,所以王家并不想扶蘇繼位,胡亥是始皇帝最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1/07
首先這段歷史就不明不白,蒙恬的意思很明白(這個使者可能是假的皇帝的命令可能是假的),扶蘇(父親的命令怎敢不從),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節奏好嗎!一個懷疑皇帝是假的,一個毫不懷疑,為什麼?當時并沒有皇帝駕崩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1/07
很簡單,因為他不知道父皇已死,那是假圣旨! 我們后人先入為主知道是假圣旨,而扶蘇和蒙恬收到的可都是印文確真無疑的真圣旨!秦始皇的暴斃,秦始皇本人都毫無準備,外人怎麼能敢胡亂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1/07
古人對待爹娘的話跟你們是不同的,「扶蘇,吃飯了」,:「嗨(諾)」。「XXX,吃飯了」,「別吵,我打完這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1/07
那怎麼辦?造反?如果你是當時上郡守軍一員,問你敢不敢造始皇帝的反?就算抗命要求核實真偽,再造一張命令就好。玉璽在手怕你個毛線。難道還能和他爹通個電話,電話視頻還能造假,照片還能PS呢人人都覺得扶蘇是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1/07
看看楊廣和他的兒子,勢起來以后了,真的又怎麼樣,假的又怎麼樣?===========煬帝身邊仍然有為數不少的關中精銳,即驍果軍。而楊暕既有個人武勇,也有統兵經驗,和煬帝也利益一致,如果煬帝有心殺回關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1/07
如果太史公記載屬實,扶蘇必然早有死意并且思考過。有可能是品格高尚,長年修長城看到蒼生黎民不易,戍邊知道戰爭殘酷,不想內戰爆發。也可能經年累月的壓力和焦慮下,單純得了抑郁癥厭世想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1/07
現代人對扶蘇不了解,因為在各種史書、電視、電影中扶蘇出現得不多,所以,對扶蘇的性格不了解。實際上,扶蘇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仁「,和始皇帝有些不同。扶蘇素有賢名,應該是受儒家影響比較大。其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1/07
因為,秦國立國已久,扶蘇看似是個二代,實際上他是n代,不可能有人「身教」這種反抗意識。歷代封建王朝,真正的二代傳承是非常容易出亂子的,因為開國皇帝怎麼上的台,大家心知肚明:都不是好東西,講什麼仁義禮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1/07
從圣旨本身來說, 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圣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圣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1/07
史書是后人寫的,你以為扶蘇是真的自裁的?只是旁人動手沒寫出來而已,這樣好看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1/07
泉下相見秦始皇:咦?你怎麼在這里?扶蘇:咦?你怎麼也在這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1/07
因為扶蘇的「愚孝」,是迫不得已。公元前 210 年,秦朝北方邊防重鎮,上郡。在北方長城軍團監軍的皇長子扶蘇,接到了以秦始皇名義發來的璽書,勒令他與大將蒙恬一齊自盡:「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1/07
先來推測扶蘇的年齡。秦始皇公元前247年繼位,九年后即公元前238年親政,先假設扶蘇在此年出生。(實際上扶蘇可能出生的更早)古代結婚年齡本來就較早,民間可能十五六歲就結婚了,秦始皇雖然身份地位高,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