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遠走多遠,把這個路程除以二,就是用背包運糧的極限(畢竟現實運糧的時候人家還得回家呢)。
換成推車,可以提高這個極限,但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換成船可以進一步大大提高路程極限,但是非常依賴河流的控制權(這也是為什麼合肥襄陽這些地方成為軍事重鎮的原因)
戰場離糧倉的距離越接近這個極限,運糧效率越低。十份糧食,在路上就被運糧食的人吃掉了九份。或者,換個角度,當運糧效率為十分之一時,也可以不妨認為,士兵的食量變大了十倍。
俗話說,千里運糧十不存一。
你平時供養十萬人的糧食,在遠離糧倉的地方,食物的消耗量會成倍成倍增長,直到你再也拖不起。
類似的問題現代也存在。比如經典的卡車運油問題。卡車給前線坦克運油,可是卡車自己也燒油。戰線越推進,運油效率越低。
你以為到這里就結束了?太天真了!
在古代,還有兩個嚴重問題。
第一,糧食處理問題。從糧倉里直接取糧,可以直接吃。但是要運往前線,就必須進行處理,做成易保存易運輸的成品。這其中的損耗,要計算吧。
第二,這一點更重要,也是統治者必須考慮的問題。你不光是在消耗存糧,而且要影響下一年的生產。你一萬人的軍隊在外面,你就得發動數萬人的民夫給他們運糧。這數萬人只是在行路,不進行任何生產。這意味著,這些民夫在不進行任何征發時作為農民原本可以生產出的糧食,沒有了。
他們背井離鄉給你運糧,家里的地都荒了。
那種曠日持久的戰爭,打到最后即使勝利,國內也往往出現饑荒。
但是平時軍隊駐扎的時候,完全用不著征發如此多的民夫運糧,對生產的影響也遠沒那麼大。
現在,還覺得糧草不是問題麼?
——————————
感謝 @quakefather 在評論區提出的補充,原文如下
「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沒說啊。運糧的距離越遠,被偷被搶的機率就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部隊去護送。你不能光指望民工送而沒有人保護吧?于是越遠的距離=送越多的糧食=需要越多的部隊押送。其中的損耗難以估計。」
非常正確。是我的疏忽,沒有考慮到。足以證明以我的能力,敲鍵盤開嘴炮可以,真去帶領軍隊,或者后方提供支援,都是做不到的。
歡迎繼續補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