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志摩年譜》1922年徐氏離婚條下,陳從周對這事的原委有過記錄:
是年林徽因在英,與志摩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后始可,故志摩出是舉。他對林徽因傾倒之極,即此可見。而孟宗(林長民,徽因之父)曾說:「論中西文學及品貌,當世女子舍其女莫屬,后以小誤會,兩人暫告不歡。志摩轉舵追求陸小曼,非初衷也。」
如果這里的引文屬實,林長民的話已經點明事情的原委了:徐志摩用情缺乏定性,因兩人間的小誤會,就轉舵追求陸小曼去了。
由此可判斷,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一起,不僅是林徽因的選擇,更是徐志摩的選擇。
有關這段,岳南在《南渡北歸》中描述道:
1920年12月,徐志摩在英國遇見林徽因時,時年16歲的林徽因正隨其父林長民在英國考察。
徐志摩對林徽因展開的狂熱愛情攻勢,林長民都是見證人。林長民是個見過世面、豁達大度之人,對于有婦之夫徐志摩并無輕視之意,不但不加指責,反而有些曖昧地為其撮合。這在其12月1日給徐志摩的信中可見一斑:「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并無絲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誤解了。」信末附言:「徽因問候。」
顯然,在父輩這里,林徐結合并不存在障礙。因為林長民的開放態度,并沒道理去詆毀徐志摩,上面所記錄的他的話應是可信的。
另外,岳南在書中還說道:
說到林徽因與梁思成,他們于1918年就在北京相識了。雙方的老一輩——梁啟超和林長民——乃多年摯友,有意促成兩人的良緣。不過,他們都是開明之人,并不想強求,梁啟超曾明確地對梁思成和林徽因說:「盡管兩位父親都贊成這門親事,但最后還得由你們自己決定。
」
由此觀之,林徽因和梁思成本就姻緣一線牽,徐志摩乃一亂入者,而且用情不堅,憑空惹起了一地雞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