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可為什麼自薩爾滸之戰后就變得如此之弱?
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
回答1
2023/10/12

ADVERTISEMENT

萬歷三大征只不過是被吹得過于虛胖,其中兩個——播州和寧夏,都只是內部叛亂而已。

有哪個朝代淪落到會把兩場普通的內部平亂吹成大征?也就只有大明。這也證明,明軍根本就不行,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不多。

東漢平定黃巾起義都沒說是大征,

大唐平定西原/袁晁起義都沒叫大征。

唯獨大明,做到了把平定內部叛亂當做大征,充分證明了,大明的弱小。

如萬歷三大征能代表明軍十分強大,豈不是鎮壓太平天國和平定阿古柏收復新疆的清軍更加強大?但明軍和清軍都啥樣,一系列慘敗的戰爭,已經充分證明了。

萬歷三大征,唯一一次外戰,就是萬歷援朝抗日,事實上這場戰爭,只是菜雞互啄。對于這場戰爭,如果僅僅看國內一些重點講大明獲勝的幾場戰爭,會容很易感覺大明軍隊吊打日軍。

ADVERTISEMENT

實際上這是針對性地挑選而已,如果完整詳細看待這場戰爭,大明其實敗多勝少。

日本最終撤退,主要還是作為小國,經不起長期的消耗,加上日本當時并不強,甚至日軍都敗給了當時還沒統一的女真部落,說明當時的日本有多差!

對于這場戰爭,我之前有查過國內的軍事史學巨著,《中國軍事通史》和《中國歷代戰爭史》,結合日本韓國的史料。其實中日韓三國,總體而言,都類似,大明敗多勝少:

為什麼明代軍事實力吊打日本,清代反而不行,甚至武器退化?

因此,萬歷三大征就跟清軍末期平亂和鎮南關大捷一樣,并不能說軍隊很強。大明也不是薩爾滸時衰落的,萬歷三大征之后,薩爾滸之前,可見一斑:

1598,布延汗大敗明軍,大明一代名將、遼東總兵官李如松被殺。

ADVERTISEMENT

1608年,《明實錄》記載,河東宰賽最強,去秋慶云堡之入,驅掠甚慘。1609年,《明實錄》記載,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言,頃者大勝堡之陷,與去年慶云堡同慘。1612年,《明實錄》記載,林丹汗率三萬大軍,從長靜堡長驅直入,肆虐穆家堡等多地。由于《明實錄》只記載對方的損失,一些人會認為此戰林丹汗收效不大,但也有學者對此質疑,因為大明根本就不敢記載自己的損失。即便論對方損失,人家三萬大軍攻掠大明多地,明實錄記載不過僅僅只是殺敵41+26=67個。但此戰卻是林丹汗的成名之戰。1615年,《明實錄》記載,林丹汗率6萬大軍,三次大掠明朝邊境,聲勢浩大,從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斬大明二將,「軍民梁蓄殺戮一空

為啥不也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王朝的第四大征呢?

ADVERTISEMENT

萬歷的薩爾滸之戰,規模不輸于播州和寧夏之役,但不明白,為何不將薩爾滸之戰提升至「大征」的地位呢?

薩爾滸大戰,大明號稱出動47萬人,考慮到里面可能算上后勤,其軍隊也至少十幾萬人左右。對大明來說,這足以稱得上一場大明王朝實至名歸的大征:

漢唐均以強亡,也就是即便末期進入分裂,周邊夷狄對于中原政權也得小心翼翼,這就是作為強盛王朝的余威。

反觀大明,鼎盛時期僅僅只維持了前面大約60余年,之后這些落后夷狄政權屢屢犯明,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0/12
三點回答你的疑問。第一,晚明軍事實力巔峰不在萬歷三大征。晚明軍事實力巔峰在嘉靖末期-隆慶時期-萬歷前十年。這幾十年才是晚明作戰能力的巔峰期,進入三大征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多鎮多兵種大規模混合作戰協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0/12
主要還是「崇禎的憤怒」太有名了,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但這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歷史,1620-1640年間的明軍相對而言還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0/12
一、萬歷三十六年(1608),「巡視庫藏,見老庫止銀 8 萬,而外庫蕭然。」三大征可以慢慢耗,可這一次,沒錢耗了明朝和清朝不一樣,清朝喜歡派幾萬人萬里遠征,被打敗了還能再派幾萬人過去,敗了再派,活活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是挽留帝國最后臉面的一系列戰役,正是因為三大征贏了,帝國的分崩離析才晚了幾十年,如果崇禎不作死還能再晚幾十年,通常國家矛盾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對外戰爭是最好的出路,比如日本,沒有清國的賠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0/12
有人覺著三大征很強,但很明顯,三大征沒有嚇住努爾哈赤。遵義的土司楊家,從唐朝開始就盤踞此地,世鎮700年,他們的土司繼承從來都是選賢的,楊應龍是冒失造反嗎?不是,相反他能力很強。700年從來都是誰強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呃,你有點想多了。明神宗親政之初,明朝先后有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并均以明朝中央取勝告終,被史家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0/12
明軍并沒有變弱。薩爾滸之戰后,明軍只是打后金軍戰績比較難看。打其他勢力,戰績也沒比三大征時期差多少。比如奢安之亂,明軍表現并不遜于征播州。奢崇明數萬人攻打成都,明軍倉促應戰,成都守軍只有兩千人。奢崇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0/12
明軍戰斗力不是突然下降的,三大征已經是回光返照了。明軍在薩爾滸的戰略也是基本正確的,戰敗純粹是因為軍隊戰斗力不行。《薩爾滸之戰的戰略博弈》薩爾滸之戰是「精明」心中永遠的痛。前面我分析了明軍「倚角之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0/12
提個有代表性的,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在官老爺眼里,帶明不需要能打仗但是居然敢和老爺們要軍餉的軍隊,戚繼光靠張居正做后台搞募兵制整出來的戚家軍那都是異端。軍餉,那都應該是用來從皇帝老兒那騙出來給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0/12
《征哱奏議》第七疏:奈諸將用兵不及兒戲,因知從前報捷,盡屬欺罔。陛下神圣,洞曉兵機。自古旌旗以教目,今軍中無旌旗矣;金鼓以教耳,今無金鼓矣;號令以教心,今無號令矣;編之行伍,使知方位,今無行伍矣。軍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0/12
薩爾滸之后明軍怎麼就弱了?就松錦之戰時期的明軍,經歷了明末常年戰亂戰斗力已經大幅度回升了,而且在長期戰爭的壓力下進行了裝備更新,裝備了大量的先進火炮。說句不客氣的話,明末的明軍戰斗力除非是朱元璋、朱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只列舉了打贏的三場,還有打輸和打平的兩場沒算進去呢。北邊那一場不說了,在大明的有力進剿下,女真酋長努爾哈升級成了后金天命汗。南疆的明緬戰爭,結局要好看的多,面對緬軍的凌厲攻勢,大明經過多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第一,西南平叛,完全依靠一兩萬家丁和地方民族宗族沖突磨死 第二,征朝鮮,靠一兩萬家丁和朝鮮地方豪強配合把日本擠下海,不是打敗,即使最后海戰,都是戰死兩個統帥第三,西北平叛,也是磨死明朝軍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0/12
因為軍隊的問題從來都不在軍隊本身,而是上層的腐朽蔓延過來了。北伐的時候果軍何其精銳,結果一統治國家就快速腐化墮落,然后被我軍吊錘。明末的時候也是這個問題,不是軍隊不行了,是國家走到歷史周期律的盡頭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0/12
就沒人想過:也許薩爾滸之戰只是因為對手后金在規模上和作戰特性上與之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才戰敗的嗎?哱拜:規模和勢力完全不能和后金相比。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漢文化,但因為距離的關系文化交流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0/12
明代,像明朝這麼一個正常的國家,可以養兵百萬,但其中絕大部分是一輩子戰刀都沒摸過的軍戶。上過戰場見過血,真正拉出去就能打的精銳,可能不到十萬。正好這最能打的十萬人,就被楊鎬給葬送在了薩爾滸。等新一批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0/12
三大征與其說是明朝的落日余暉,不如說是把明朝后期政治軍事上的眾多問題大量展示出來。細看三大征會發現,里面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了。寧夏之役的問題包括:1.財政和軍餉供給嚴重惡化。這場所謂叛亂純粹欠薪導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0/12
我覺得壬辰丁酉戰爭,明軍表現的并不是很好,雖然最后日本撤退了,但是從戰役本身來看,明軍并沒有占到便宜,傷亡也遠遠超過日軍,尤其丁酉年的幾次出擊,問題很大。明軍總體組織協同力不高,不同來源的部隊間配合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0/12
因為三大征之前的明朝就已經衰落了,余威已不足以震于殊俗,所以才有了三大征。寧夏之役的起因是戍邊的士卒因為缺衣少糧被哱拜鼓動造反,結果釀成大禍,要是擱洪武永樂時期戍卒第一時間就會把哱拜綁了,哪會有那麼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0/12
明軍打仗靠家丁,李家壓制遼東數十年的本錢靠的就是養了3000家丁。李成梁在遼東喝兵血、虛報、殺良冒功、壟斷遼東商貿之利等,有財力養兵。萬歷十九年,李成梁被彈劾罷官,李家財力大損。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