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幫他體面的事了,或許和扶蘇他媽有關,他可能覺得自己早就該死,而他的父親就想讓他死。
我們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中間知道姓名的還有公子將閭和公子高。然而,這二十多位子女的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近年以來,隨著兵馬俑的發現,始皇陵的發掘調查有了相當的進展,不過我們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有關秦始皇后宮的任何消息。去年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發掘的消息。
今年三月,我專程再訪西安,由夏太后墓開始,追蹤考察與秦始皇有關的女性的墓葬,所聞所見,種種觸發之余,覺得似乎可以對秦始皇的后宮之謎,作一迂回曲折的破解了。
歷史學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叫作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然而證據是說了話的史料,史料才是重構史實的原始依據。
對于沒有直接證據的史實疑案,我們不妨尋找可以作為間接證據的史料,然后根據間接的證據,作合理的推測,求得一種近似的解答。
近似的解勝于無解,也可以成為再求新解的基礎。本文沿用這種方式,從秦始皇身邊的一位神秘人物-楚國公子昌平君的身世入手,逼近誰是秦始皇的皇后這樁疑案的真相。
一 秦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楚系母親的背后關聯?
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陳勝吳廣之亂爆發,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兵,有一句響亮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千古傳頌,被歷代史家認為是新的平民社會取代遠古以來的貴族社會的標志,現代的史觀派史家更以這句話作為規范秦末之亂的性質為階級斗爭的有力依據。
然而,史家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兵時,另有一項重大的標志性行動:「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就是假稱秦國公子扶蘇,楚國大將項燕還在人世,宣稱起義是在他們二人的領導之下發動的。
這件事,《史記?陳涉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大澤鄉起兵時,陳涉號令眾戍卒說:「‘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這段記事非常清楚,陳勝吳廣起兵時既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也順從民望「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可以算是同時并舉的另一句口號。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秦帝國皇位的第一繼承人,被二世冤殺。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曾經率領楚軍抗擊秦始皇滅楚的大將。由于這兩位人物大名的出現,我們現有的對于秦末歷史的理解出現了兩個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
一,以身分地位而論,不管是扶蘇還是項燕,都是第一等的貴族,陳勝吳廣以他們作為起兵的號召,可以說與平民意識和農民革命的性質正相反,與上述對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解釋也完全不合。這個矛盾,牽扯到有關秦末之亂的性質和時代背景被根本誤解的重大問題,筆者打算將來細說。
這里筆者只想作一結論性的提示:秦末之亂的性質是六國復興,時代特點是后戰國時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原始意義是哀王孫,同情六國舊貴族悲慘不幸的命運,其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被嬴秦一家所殘酷摧毀了的各國各姓舊貴族,如今還有其種(后代)可以尋找得到乎?
這種意義才是在原文的語境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原義。至于陳勝其人,固然曾經「與人慵耕」,做過雇農的工作,但雇農決非天生,他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成為赤貧的「閭左」,怕也是須要追究的問題。
對此我另有專文論述,就不在這里多說了。
由于扶蘇和項燕的同時出現而引起的另一個難以解釋的矛盾,則是二人秦楚兩國的出身與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復楚的目的之間的不協調。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是誅滅暴秦,復興楚國。項燕是統領楚軍抗秦的大將,當年就戰死在大澤鄉所在的蘄縣地區,復楚的起義軍以他的名義號召楚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然而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反秦的起義軍將他的名字與項燕并列以為號召,怎麼也有使人感到難以理解的地方。
我在寫作《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時,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該書「陳勝吳廣反了」的章節中我解釋說,「以扶蘇的名義起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僅順應舉國民情,而且有利于秦政府和秦軍的瓦解。
」盡管是一種道理,總是有些牽強而不盡人意。
最近,我拜讀了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藤田勝久先生的新著《項羽與劉邦的時代-秦漢帝國興亡史-》(講談社選書,2006年9月),有豁然開朗之感。藤田先生在該書第三章敘述陳勝吳廣起義時,對扶蘇和項燕同時出現在起義軍口號中的歷史隱情作了一個大膽而合理的推測。
藤田先生以為,扶蘇之所以在這里與項燕一道出現,或許是因為他的生母的關系。
扶蘇的母親可能是出身于楚國的王女,因為母親的關系,扶蘇與楚國就有了血緣上的關聯,扶蘇冤死于二世之手,楚人同情扶蘇,復興楚國的起義軍以扶蘇的名義為號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進而,藤田先生以為,扶蘇與項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時并舉,其間有一連接二者的關鍵人物,這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在確立秦王嬴政親政的重大歷史事件-嫪毐之亂中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他可能就是護送扶蘇的母親到秦國的使者。藤田先生的意見,當然是沒有直接證據的推測,不過這種推測是基于戰國以來秦楚兩國非常密切而復雜的關系作出來的,有相當的合理性。
據我所知,藤田先生的這個推測,曾經受到田余慶先生解明秦楚關系的著名論文《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的啟發,有關昌平君的事跡,主要見于田先生的文章。
歷史學是累積漸進的學科,歷史之密的破解,常常是專家學者們前仆后繼的結果,有兩位先生的開啟,我感到與秦始皇的后宮有關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籠罩在秦始皇身上重重迷霧的開撥,似乎已經條件成熟,于是不揣冒昧,由昌平君入手,嘗試一一破解謎底。
二 末代楚王昌平君:連接秦楚兩國王室的神秘人物?
昌平君,是長期活躍于戰國末年秦國政權中樞的神秘人物,也是最后一代楚王。關于這位神秘人物的真相,千百年來模糊不清。
昌平君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是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這一年秦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嫪毐之亂。嫪毐是秦始皇的母親帝太后的面首,與帝太后生有兩位兒子受寵愛權傾一時,被封為長信侯。
我們知道秦王政13歲即位,由于年紀幼小,政權由太后和大臣們代攝。這一年秦王政年滿22歲,到咸陽西邊的雍城(今陜西寶雞)祖廟舉行了帶劍著冠的成人禮,將要親自執掌政權。在帝太后庇護下擅權的嫪毐感到危機,在首都咸陽發動軍事政變,擁立自己與帝太后的兒子為新的秦王。
遠在雍城的秦王嬴政得到消息,當即命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領軍鎮壓。經過激烈的戰斗,叛亂軍潰敗,嫪毐被生擒處死,他與帝太后所生的兩位兒子以及參與叛亂的大臣們也都被處死,秦王嬴政安全渡過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正式開始親政治國。
呂不韋是擁立秦王嬴政的父親孝文王的大功臣,秦王嬴政即位后被尊為仲父,委以國事,在嫪毐之亂中他受命平叛,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不過,呂不韋是商人出身,長于算計謀劃,積極倡導文化發展,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和文化保護者,卻不曾有過領軍作戰的經歷,也無軍功閥閱。
在嫪毐之亂中真正領軍作戰,擊敗叛亂軍的功臣,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昌平君和昌文君,能夠與相國呂不韋一道被委以鎮壓嫪毐之亂的重任,親自統領秦軍攻入咸陽結束內戰,可見他們與秦國王室和秦王嬴政的關系非同尋常,不但親密忠誠,而且在秦國政權核心擁有相當的力量。
遺憾的是,出于某種原因,史書上沒有留下昌平君和昌文君的姓名,我們只知道他們出身于楚國,被稱為「楚公子」,至于這兩位楚國公子為何會在秦王嬴政面臨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時受命出來收拾局面,一舉安定政局,史書中更是完全沒有提及,留下難解的遺憾。
嫪毐之亂以后,立有大功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從秦國政壇的記載中完全銷聲匿跡。直到十二年后,在楚國即將被秦國滅亡之際,昌平君才再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不過,這次不是擁立秦王的功臣,而是抗秦稱王的反臣。《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有關記載如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徙于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秦王政二十一年,已經被滅亡了的韓國舊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發生了反秦叛亂,連接于此,昌平君離開秦國首都咸陽,被遷徙到緊鄰新鄭的楚國舊都郢陳(今河南淮陽)。兩年后,昌平君被楚軍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統領楚國軍民抵抗秦軍的進攻。
又一年后,楚軍被王翦軍擊破,楚王昌平君死,大將項燕自殺。
聊聊數語的簡單記事,處處都是歷史的缺環。盡管過于簡略,我們依然大體可以看出,隨著秦統一天下步伐的加速,長期居于秦國政權中樞的昌平君的命運,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韓國新鄭發生叛亂的時候,他被貶斥出京,遷徙到郢陳。
在楚國即將滅亡的危急關頭,楚國王族出身的昌平君出于某種原因,與楚將項燕聯手反秦,成為最后一代楚王,為拯救楚國而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至于其中的詳情隱秘,幾乎是毫無消息,留下了千古的歷史之密。
——李開元《秦始皇的后宮之迷與亡國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