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扶蘇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麼草率地自行了斷?
查看全部 49 個回答
回答1
2023/11/07

ADVERTISEMENT

不說幫他體面的事了,或許和扶蘇他媽有關,他可能覺得自己早就該死,而他的父親就想讓他死。

我們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中間知道姓名的還有公子將閭和公子高。然而,這二十多位子女的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近年以來,隨著兵馬俑的發現,始皇陵的發掘調查有了相當的進展,不過我們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有關秦始皇后宮的任何消息。去年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發掘的消息。

今年三月,我專程再訪西安,由夏太后墓開始,追蹤考察與秦始皇有關的女性的墓葬,所聞所見,種種觸發之余,覺得似乎可以對秦始皇的后宮之謎,作一迂回曲折的破解了。

歷史學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叫作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然而證據是說了話的史料,史料才是重構史實的原始依據。

ADVERTISEMENT

對于沒有直接證據的史實疑案,我們不妨尋找可以作為間接證據的史料,然后根據間接的證據,作合理的推測,求得一種近似的解答。

近似的解勝于無解,也可以成為再求新解的基礎。本文沿用這種方式,從秦始皇身邊的一位神秘人物-楚國公子昌平君的身世入手,逼近誰是秦始皇的皇后這樁疑案的真相。

ADVERTISEMENT

一 秦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楚系母親的背后關聯?

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陳勝吳廣之亂爆發,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兵,有一句響亮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千古傳頌,被歷代史家認為是新的平民社會取代遠古以來的貴族社會的標志,現代的史觀派史家更以這句話作為規范秦末之亂的性質為階級斗爭的有力依據。

然而,史家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兵時,另有一項重大的標志性行動:「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就是假稱秦國公子扶蘇,楚國大將項燕還在人世,宣稱起義是在他們二人的領導之下發動的。

這件事,《史記?陳涉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大澤鄉起兵時,陳涉號令眾戍卒說:「‘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ADVERTISEMENT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這段記事非常清楚,陳勝吳廣起兵時既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也順從民望「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可以算是同時并舉的另一句口號。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秦帝國皇位的第一繼承人,被二世冤殺。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曾經率領楚軍抗擊秦始皇滅楚的大將。由于這兩位人物大名的出現,我們現有的對于秦末歷史的理解出現了兩個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

一,以身分地位而論,不管是扶蘇還是項燕,都是第一等的貴族,陳勝吳廣以他們作為起兵的號召,可以說與平民意識和農民革命的性質正相反,與上述對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解釋也完全不合。這個矛盾,牽扯到有關秦末之亂的性質和時代背景被根本誤解的重大問題,筆者打算將來細說。

這里筆者只想作一結論性的提示:秦末之亂的性質是六國復興,時代特點是后戰國時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原始意義是哀王孫,同情六國舊貴族悲慘不幸的命運,其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被嬴秦一家所殘酷摧毀了的各國各姓舊貴族,如今還有其種(后代)可以尋找得到乎?

這種意義才是在原文的語境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原義。至于陳勝其人,固然曾經「與人慵耕」,做過雇農的工作,但雇農決非天生,他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成為赤貧的「閭左」,怕也是須要追究的問題。

對此我另有專文論述,就不在這里多說了。

由于扶蘇和項燕的同時出現而引起的另一個難以解釋的矛盾,則是二人秦楚兩國的出身與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復楚的目的之間的不協調。陳勝吳廣起義的目的,是誅滅暴秦,復興楚國。項燕是統領楚軍抗秦的大將,當年就戰死在大澤鄉所在的蘄縣地區,復楚的起義軍以他的名義號召楚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然而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反秦的起義軍將他的名字與項燕并列以為號召,怎麼也有使人感到難以理解的地方。

我在寫作《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時,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在該書「陳勝吳廣反了」的章節中我解釋說,「以扶蘇的名義起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僅順應舉國民情,而且有利于秦政府和秦軍的瓦解。

」盡管是一種道理,總是有些牽強而不盡人意。

最近,我拜讀了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藤田勝久先生的新著《項羽與劉邦的時代-秦漢帝國興亡史-》(講談社選書,2006年9月),有豁然開朗之感。藤田先生在該書第三章敘述陳勝吳廣起義時,對扶蘇和項燕同時出現在起義軍口號中的歷史隱情作了一個大膽而合理的推測。

藤田先生以為,扶蘇之所以在這里與項燕一道出現,或許是因為他的生母的關系。

扶蘇的母親可能是出身于楚國的王女,因為母親的關系,扶蘇與楚國就有了血緣上的關聯,扶蘇冤死于二世之手,楚人同情扶蘇,復興楚國的起義軍以扶蘇的名義為號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進而,藤田先生以為,扶蘇與項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時并舉,其間有一連接二者的關鍵人物,這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在確立秦王嬴政親政的重大歷史事件-嫪毐之亂中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他可能就是護送扶蘇的母親到秦國的使者。藤田先生的意見,當然是沒有直接證據的推測,不過這種推測是基于戰國以來秦楚兩國非常密切而復雜的關系作出來的,有相當的合理性。

據我所知,藤田先生的這個推測,曾經受到田余慶先生解明秦楚關系的著名論文《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的啟發,有關昌平君的事跡,主要見于田先生的文章。

歷史學是累積漸進的學科,歷史之密的破解,常常是專家學者們前仆后繼的結果,有兩位先生的開啟,我感到與秦始皇的后宮有關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籠罩在秦始皇身上重重迷霧的開撥,似乎已經條件成熟,于是不揣冒昧,由昌平君入手,嘗試一一破解謎底。

二 末代楚王昌平君:連接秦楚兩國王室的神秘人物?

昌平君,是長期活躍于戰國末年秦國政權中樞的神秘人物,也是最后一代楚王。關于這位神秘人物的真相,千百年來模糊不清。

昌平君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是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這一年秦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嫪毐之亂。嫪毐是秦始皇的母親帝太后的面首,與帝太后生有兩位兒子受寵愛權傾一時,被封為長信侯。

我們知道秦王政13歲即位,由于年紀幼小,政權由太后和大臣們代攝。這一年秦王政年滿22歲,到咸陽西邊的雍城(今陜西寶雞)祖廟舉行了帶劍著冠的成人禮,將要親自執掌政權。在帝太后庇護下擅權的嫪毐感到危機,在首都咸陽發動軍事政變,擁立自己與帝太后的兒子為新的秦王。

遠在雍城的秦王嬴政得到消息,當即命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領軍鎮壓。經過激烈的戰斗,叛亂軍潰敗,嫪毐被生擒處死,他與帝太后所生的兩位兒子以及參與叛亂的大臣們也都被處死,秦王嬴政安全渡過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正式開始親政治國。

呂不韋是擁立秦王嬴政的父親孝文王的大功臣,秦王嬴政即位后被尊為仲父,委以國事,在嫪毐之亂中他受命平叛,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不過,呂不韋是商人出身,長于算計謀劃,積極倡導文化發展,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和文化保護者,卻不曾有過領軍作戰的經歷,也無軍功閥閱。

在嫪毐之亂中真正領軍作戰,擊敗叛亂軍的功臣,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昌平君和昌文君,能夠與相國呂不韋一道被委以鎮壓嫪毐之亂的重任,親自統領秦軍攻入咸陽結束內戰,可見他們與秦國王室和秦王嬴政的關系非同尋常,不但親密忠誠,而且在秦國政權核心擁有相當的力量。

遺憾的是,出于某種原因,史書上沒有留下昌平君和昌文君的姓名,我們只知道他們出身于楚國,被稱為「楚公子」,至于這兩位楚國公子為何會在秦王嬴政面臨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時受命出來收拾局面,一舉安定政局,史書中更是完全沒有提及,留下難解的遺憾。

嫪毐之亂以后,立有大功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從秦國政壇的記載中完全銷聲匿跡。直到十二年后,在楚國即將被秦國滅亡之際,昌平君才再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不過,這次不是擁立秦王的功臣,而是抗秦稱王的反臣。《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有關記載如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徙于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秦王政二十一年,已經被滅亡了的韓國舊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發生了反秦叛亂,連接于此,昌平君離開秦國首都咸陽,被遷徙到緊鄰新鄭的楚國舊都郢陳(今河南淮陽)。兩年后,昌平君被楚軍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統領楚國軍民抵抗秦軍的進攻。

又一年后,楚軍被王翦軍擊破,楚王昌平君死,大將項燕自殺。

聊聊數語的簡單記事,處處都是歷史的缺環。盡管過于簡略,我們依然大體可以看出,隨著秦統一天下步伐的加速,長期居于秦國政權中樞的昌平君的命運,突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韓國新鄭發生叛亂的時候,他被貶斥出京,遷徙到郢陳。

在楚國即將滅亡的危急關頭,楚國王族出身的昌平君出于某種原因,與楚將項燕聯手反秦,成為最后一代楚王,為拯救楚國而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至于其中的詳情隱秘,幾乎是毫無消息,留下了千古的歷史之密。

——李開元《秦始皇的后宮之迷與亡國之因》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1/07
現在的回答比以前進步多了。至少現在知道詔書這種東西是秘書部門起草的,蓋上章就是真的,不需要皇帝親筆。所以扶蘇接到的就是真圣旨。而且趙高李斯都是老官僚了,肯定會想盡辦法封死扶蘇的出路。所以宣詔的時候可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1/07
扶蘇自殺之舉,一直被后世認為他過于「愚忠」「愚孝」,對秦朝的二世而亡,負有間接責任。然而,如果從秦始皇生前的布局,對扶蘇和蒙恬的精心防范,就可知道這兩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詔命、無從判斷李斯等人發來的「秦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1/07
這幾年陸陸續續看過很多關于扶蘇自殺的原因敘述,不過,最能說服我的是李開元在《秦迷》一書中的推論。原理大致如下:第一:秦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里面明確記載,扶蘇準備自殺,被蒙恬勸止了,告訴他有可能是偽詔。然而扶蘇在明知道有可能是偽詔的情況下,還是選擇自殺了。并且蒙恬沒有再次阻止哦,如果蒙恬真的執意阻止,扶蘇未必能自殺的了。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1/07
軍隊里還有王離呢,就是王翦的孫子,詔書最后說讓蒙恬將軍權全部交給王離,王離在后期趙高弄權討伐叛軍時深受信任,而且王家在軍隊里和蒙家不對付,扶蘇上位王家肯定失勢,所以王家并不想扶蘇繼位,胡亥是始皇帝最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1/07
首先這段歷史就不明不白,蒙恬的意思很明白(這個使者可能是假的皇帝的命令可能是假的),扶蘇(父親的命令怎敢不從),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節奏好嗎!一個懷疑皇帝是假的,一個毫不懷疑,為什麼?當時并沒有皇帝駕崩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1/07
很簡單,因為他不知道父皇已死,那是假圣旨! 我們后人先入為主知道是假圣旨,而扶蘇和蒙恬收到的可都是印文確真無疑的真圣旨!秦始皇的暴斃,秦始皇本人都毫無準備,外人怎麼能敢胡亂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1/07
古人對待爹娘的話跟你們是不同的,「扶蘇,吃飯了」,:「嗨(諾)」。「XXX,吃飯了」,「別吵,我打完這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1/07
那怎麼辦?造反?如果你是當時上郡守軍一員,問你敢不敢造始皇帝的反?就算抗命要求核實真偽,再造一張命令就好。玉璽在手怕你個毛線。難道還能和他爹通個電話,電話視頻還能造假,照片還能PS呢人人都覺得扶蘇是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1/07
看看楊廣和他的兒子,勢起來以后了,真的又怎麼樣,假的又怎麼樣?===========煬帝身邊仍然有為數不少的關中精銳,即驍果軍。而楊暕既有個人武勇,也有統兵經驗,和煬帝也利益一致,如果煬帝有心殺回關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1/07
草率不至于!現在歷史觀點大多認為扶蘇和蒙恬有三十萬人的正規職業軍人,所以對扶蘇面對詔書不反抗非常費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扶蘇絲毫沒有反抗過?秦朝真的有所謂的北方軍團和南方軍團?使者只有一人,他從沙丘千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1/07
如果太史公記載屬實,扶蘇必然早有死意并且思考過。有可能是品格高尚,長年修長城看到蒼生黎民不易,戍邊知道戰爭殘酷,不想內戰爆發。也可能經年累月的壓力和焦慮下,單純得了抑郁癥厭世想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1/07
現代人對扶蘇不了解,因為在各種史書、電視、電影中扶蘇出現得不多,所以,對扶蘇的性格不了解。實際上,扶蘇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仁「,和始皇帝有些不同。扶蘇素有賢名,應該是受儒家影響比較大。其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1/07
因為,秦國立國已久,扶蘇看似是個二代,實際上他是n代,不可能有人「身教」這種反抗意識。歷代封建王朝,真正的二代傳承是非常容易出亂子的,因為開國皇帝怎麼上的台,大家心知肚明:都不是好東西,講什麼仁義禮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1/07
從圣旨本身來說, 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圣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圣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1/07
史書是后人寫的,你以為扶蘇是真的自裁的?只是旁人動手沒寫出來而已,這樣好看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1/07
泉下相見秦始皇:咦?你怎麼在這里?扶蘇:咦?你怎麼也在這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1/07
因為扶蘇的「愚孝」,是迫不得已。公元前 210 年,秦朝北方邊防重鎮,上郡。在北方長城軍團監軍的皇長子扶蘇,接到了以秦始皇名義發來的璽書,勒令他與大將蒙恬一齊自盡:「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1/07
先來推測扶蘇的年齡。秦始皇公元前247年繼位,九年后即公元前238年親政,先假設扶蘇在此年出生。(實際上扶蘇可能出生的更早)古代結婚年齡本來就較早,民間可能十五六歲就結婚了,秦始皇雖然身份地位高,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