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人奉韓信為兵仙而不是霍去病?
因為卑鄙是司馬遷的通行證!
說到韓信,大多數人對他耳熟能詳
這是因為跟他有關的成語太多了,什麼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推陳出新、多多益善、婦人之仁、鳥盡弓藏、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等等吧,用現在的話說,這個人就是出圈的頂流網紅。
但說到霍去病,知道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有點文化的,可能知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了解點歷史的,可能知道封狼居胥。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封狼居胥是誰干的,真的可能不清楚。
那麼韓信這麼有名,幾千年后還是頂級網紅,是因為比霍去病能打仗嗎?
這個真沒有。
韓信戰果,大多數是面對笨蛋取得的,都是魏王豹、陳余這樣的,不知名的人物。垓下之戰雖然戰勝了項羽,但那是以至少四倍的兵力,人多咬死象。
但霍去病則不一樣。
霍去病面對的是當時漢民族最兇惡,也是最強大的敵人,匈奴。
匈奴崛起之后,一直是漢民族的心腹大患。為此,漢高祖劉邦也曾發動大軍,打算徹底打服匈奴,結果差點被人家反殺。從此以后,漢朝對匈奴幾乎是能忍就忍,不能忍也要忍。當時匈奴頭子還給呂雉寫了一封情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狠女人的呂雉,也只能低下高傲的腦袋。
但如此兇惡的敵人,卻被霍去病打的落花流水。
霍去病的第一次實戰,本來是偵察兵。但初生牛犢不怕虎,霍去病帶著800名士兵就長驅直入,殺進了匈奴的腹地。不僅虜獲了匈奴大小官員兩千多人,而且還親手斬殺了一名大將。
其后的幾次戰役中,霍去病同樣是以少勝多,對匈奴戰無不勝,匈奴人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119年,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追擊匈奴,打敗匈奴左賢王后,一直追殺到狼居胥山,此戰也是漢朝軍隊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封狼居胥,也被看作是中國古代將領的最高榮譽。
那麼如此赫赫戰功死后得享王候國葬的霍去病,為啥名氣沒有韓信那麼大呢?
都是司馬遷惹的禍。
司馬遷雖然號稱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史學家,但寫《史記》的時候,根本做不到公平公正公開,而是非常的情緒化。
他喜歡韓信,就把韓信的《淮陰侯列傳》,寫的天花亂墜、精彩紛呈,和武俠小說差不多。
司馬遷不喜歡霍去病,當然還有衛青,就把功勛巨大的衛青、霍去病,合并列傳,然后寫的和流水賬似的,平平淡淡。
以至于有人調侃,《衛將軍驃騎列傳》,更像是漢武帝精選語錄。
不僅如此,因為不喜歡霍去病、衛青,司馬遷還把他們放到了《佞幸列傳》里。
《佞幸列傳》是司馬遷專門為奸佞之臣所編寫的傳記,一共記載了10個人,有8個是皇帝的「男寵」,另外兩個就是衛青與霍去病。
司馬遷把衛青和霍去病整進《奸佞列傳》,理由是他們是靠著娘家人上位的,是吃軟飯的暴發戶。
那麼司馬遷為啥這麼膈應,甚至是痛恨衛青和霍去病,以至于在《史記》中,玩了命的埋汰他們倆呢?
因為李廣一家人。
不知道啥原因,司馬遷和李廣一家人關系特別的好。
因為關系好,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李廣單獨列傳,而且在篇幅最多,還用非常多的溢美之詞,把一個無能的敗軍之將,整成了一個懷才不遇的悲劇英雄。
因為司馬遷把李廣忽悠的太厲害了,以至于唐朝人寫詩的時候,會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里的龍城飛將,指的就是李廣。
請注意,李廣沒有到過龍城,也沒有到過陰山,沒有那份能耐。
提醒大家一下,李廣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基本上是一敗接一敗,要不就是找不著道,迷路了。但有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李廣攻擊匈奴的時候,總是迷路,但撤退的時候不會,人家總能找到家。
因為司馬遷把李廣整成了悲劇英雄,因此還產生了一個成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因為和李廣的關系好,所以司馬遷還因為李陵事件,成了太監。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自己的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擊匈奴,讓李陵負責押運糧草。應該說這是個不錯的活兒,有油水、輕巧不說,只要前方勝利,坐地分一份功勞。
沒想到李陵和他的爺爺李廣,都是眼睛長在腦門子上那種人,覺得自己老厲害了,不甘心在多方押運糧草,那哪里是我這種人才干的活呢?我要上前線,還要立大功。
漢武帝同意了,李陵領著五千步兵,出發了。
好景不長,匈奴不能容忍漢軍接近他們的大本營,單于親率三萬大軍包圍了李陵。應該說李陵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指揮五千步兵且戰且走,沒有被消滅不說,還干掉了幾千匈奴人。最后匈奴單于都不想打了,說這麼點步兵,打的這麼頑強,還一邊打一邊跑,是不是要引我們進包圍圈啊?準備撤退。
這時漢軍有個小兵,犯了錯被上級給打了屁屁,不高興。跑到匈奴這邊,對單于說,李陵沒有援軍,箭也快射完了,你輕輕一推,他們就趴下了。單于大喜,立刻派兵繼續進攻,李陵再也挺不住了,分散突圍。
最后,五千步兵中四千多人死于李陵的牛皮。李陵本人沒有選擇戰死,也沒有逃回漢帝國,而是因為怕死,下馬投降。
李陵是在距離漢邊塞僅100多里的地方,在有馬騎的情況下投降的。漢里一百多里,大約是四十多公里,騎馬不過是一個小時的距離。不要說他跑不過匈奴的騎兵,他的部下除了和他一起投降的之外,還有四百多人逃了回來。要知道,這四百多人可是步兵。
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的投降,讓漢武帝很生氣,要殺他全家。這時候司馬遷站出來了,說這樣不對,不該殺李陵的家人。
因為李陵投降匈奴是為了以有用之身,將來好回報漢朝。(司馬遷: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雖然說李陵投降確實有彈盡糧絕的客觀因素,但你司馬遷咋知道他就不是真心投降匈奴呢?你怎麼就改保證李陵不會和中行說一樣,忠心耿耿地為匈奴出媒劃策,從而給漢王朝造成更大的傷害呢?但司馬遷因為和老李家關系好,就敢在漢武帝面前給李陵打保票,為一個投降將軍說好話,結果被割成了太監。
事實上李陵降了匈奴之后,對匈奴忠心耿耿,娶了公主,終身沒有歸漢。不要拿漢武帝殺了他的家人來說事。按儒家理念,忠孝忠孝,忠是排在前邊的,寧可不孝也要忠。李陵在匈奴做了大官,有機會跑回來報答漢朝時不跑,說明他就是個鐵桿的漢奸。
那麼為啥司馬遷和李廣一家子關系好,就痛恨衛青和霍去病呢?
因為李廣,還有李廣兒子的死,和衛青有關系。
李廣的最后一次攻打匈奴的時候,是在衛青手底下。
衛青知道李廣是個路癡,就沒有讓他當前鋒,而是讓他包抄。結果李廣再次迷路,并因此自殺,所以他的死和衛青有點間接關系。
李廣的兒子叫李敢。
李廣死后,李敢也認為是大將軍衛青,讓他的老爹含恨而死,所以就擊傷了衛青,衛青對此秘而不宣。霍去病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的生氣。于是在一次打獵的時候,霍去病裝作失手,射死了李敢。
正是因為司馬遷認為,衛青和霍去病,應該為李廣和李敢的死負責任,所以他在寫《史記》的時候,下了死手,把衛青和霍去病,整進了《奸佞列傳》。
所以南宋的黃震,說了這麼一段話: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
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就是因為司馬遷的小心眼,所以漢代最偉大的統帥衛青、霍去病,在《史記》里成了小透明,在軍事史上也沒有啥地位。
韓信的兵仙、姜子牙是兵祖、孫子是兵圣、吳起是亞圣、李靖是戰神,你聽說有衛青、霍去病啥事了嗎?
看過兵家四圣的候選名單,姜子牙、 孫武、鬼谷子、吳起、孫臏、白起、王翦、尉繚、黃石公、 張良、韓信、李靖、岳飛。
十三個人,依然沒有衛青,霍去病。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司馬遷的卑鄙,無法掩蓋衛青、霍去病的光芒,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不會因為司馬遷的輕描淡寫,和把他們塞進《史記.佞幸列傳》,而有所褪色。
封狼居胥,會是漢民族永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