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過,你可能就不會太奇怪。
你會發現,一個村里幾十幾百個小學文化甚至是文盲的中年人群里臥虎藏龍。
有管理天才,有經商天才,有談判天才,有社交天才,有軍事天才,有設計天才,有藝術天才……
這些能力是學習學不來,考試考不到的,他們只是缺一個更大的平台,但即便在農村,集體活動也能讓他們嶄露頭角。啥,軍事天才?當年農村村際械斗也是蠻嚴重的……
為什麼是農村?因為農村人群有著天然的多樣性。為什麼是八十年代?因為當時集體活動多;人群主力是40后、50后,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幾乎沒有人出去打工。所以樣本比較科學。
一個年薪千萬的職業經理人可能會把另一家公司搞垮;2000年時,最有名的投資人也不會想到當時火到飛起的門戶網站首次盈利居然靠傍移動通信公司做手機短信;2004年報紙上每天一篇社科院專家文章聲稱房價太高必崩盤,還有什麼馬刀驢刀十多年來一直嘴硬房價要跌到現在,也沒打擾他的影響力。
你所在的公司,你覺得從上到下一堆尸位素餐的寄生蟲、關系戶,可公司居然運行良好。古時的軍隊將領,可不也一堆堆的關系戶,比如衛青、霍去病……
所以,我想說的是:一、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優質人才并不稀缺,基本盤優秀的人比比皆是。其中大多數泯然眾人只是因為缺乏鍛煉的機會和平台。當然,良好的基本盤是前提。
二、不要神化高級別人才。頂級領袖往往是歷史的選擇,那是真有本事,比如劉邦,但高級別人才往往由天時地利人和之勢造就。試問,如果蕭何、曹參、樊噲之流不是當年助劉邦起事的老哥們,在劉邦跟前能得到超越他人的信任和寬容,他們會有后面的平台和機會嗎?
這個世界的實操規則往往比想象中簡單,許多人僅憑「少想多做」就能跑到大多數人前面。
當你站在上帝視角往后看時,不免平白生出許多神話,就像《三國志》可比《三國演義》寡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