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愛玲,估計沒有人不知道她是個寫作家,至于她的寫作作品也是多的數不勝數。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映襯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她是個天才寫手,孩童時便發現自己有驚人的寫作能力。但天不遂人愿,這樣一個才女的人生卻擁有諸多化不開的哀愁,即便如此,那個時代還是造就了如此一般璀璨的女子。
在孩童時期,張愛玲在家中并沒有弟弟的地位高,這也讓張愛玲在早早的便意識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激起心中那份一定要比弟弟強的斗志,從上海遷到天津,再由之后的天津遷回上海,這之間所發生的種種令張愛玲在親情方面的無比的淡薄,父親的柔弱無能,母親的向往自由,到後來的離開,張愛玲的童年幾乎是沒有太大溫度的,即便父親在某種程度的喜愛也不能彌補母親的那份未知的溫暖。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長大后的張愛玲對事對人都如此淡漠,也在那個沒有溫度的房子里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寫作靈感。
之后母親的回國,在幼小的張愛玲心里充滿了期待和高興,卻也帶著一份陌生感,在女孩朦朧的認知力,古老的記憶遭到了現代文明的取代,一個是黑白幻影,一個是彩色相片。
(采摘于文中)母親與她而言是那一段灰色地帶的彩色相片,以及整個孩童時代最為和美安寧的一面。父親的再娶,母親的再次離開使原本已有色彩的生活變回了原本的老舊樣甚至更糟糕。逐漸長大成人,張愛玲的文學寫作迎來了第一位伯樂---語文老師汪宏聲。(以下摘自原文)她的《看云》,得到了老師的贊賞。之后的英文撰寫《牧羊者素描》和《心愿》都有了尋常少年不曾有的成熟筆觸,到散文《遲暮》的發表更是讓人感嘆: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桿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里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朦朧睡意,望著這發狂似得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迷。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世界中,她在無形中已被摒棄了,她再沒有這種資格。這種心情。
來追隨那些站在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他所有的唯有空虛,悵惘;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
如此蒼白的文字寫的不止是世紀,也同樣反射著自己,。中學畢業后,以為羽翼漸豐,可以脫離那個黯淡無光的家時卻遭到了父親的冷眼。
被父親關禁閉的那段時光造就了之后的《半生緣》,將那時候的情節寫進自己的文章里,是的,等我出來的時候便不再是自己了。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天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奧,你也在這里嗎?」 聰明如張愛玲一語道破了人間的千恩萬緣。 去英國留學是張愛玲的愿望,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倫敦大學,卻因歐戰轉而就讀香港大學,在那里遇到了一生的摯友--炎櫻,那個性格和她截然相反的活潑女孩在張愛玲的人生添上已一縷云霞。此后的文章《我的天才夢》獲得「西’風「雜志的獎,她的文章像開了掛一樣傾心而來。香港淪陷,破了張愛玲的英格蘭之夢。
《傾城之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 時隔三年,她重新回到了上海,那個充滿著故事卻讓她始終保留著那份清冷孤傲,此后的張愛玲繼續寫作,為電影寫影評,成為了《二十世紀》的撰稿人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費,幸運總是在毫無防備時突然襲來,讓人始料未及,欣喜難言。在遇到周瘦鵑之后也奠定了張愛玲「沉香屑」在上海寫作地位。她的出場,讓寂寞的文壇迎來了灼灼火焰。在短短幾個月里便人盡皆知張愛玲的存在。
柯靈說:「我板著手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機遇也好,巧合也罷,張愛玲經由柯靈,開始陸陸續續的發表小說和散文,再次期間,周邊的人勸她要穩妥的走好每一步,她卻堅持出名要趁早,在寫作方面,張愛玲很快登上了燦爛的高峰,紅遍了上海。時光是最抓不住的東西,她用那一段段文字創造了「張愛玲年」。此后的作品一部接一部的出版,《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這些感人的愛情故事一一流露,卻也反映了張愛玲自身對愛情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