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
首先行軍打仗,古代沒有那麼多騎兵,士兵基本都是徒步行軍,消耗糧食肯定更多。
而且,這個糧食你還得從后方往前送。推車運糧草的民夫,你也得管飯。
路程越長,需要的糧食越多。
因為沿途難以補充,所以你要攜帶大量的糧食,攜帶的糧食越多,需要的民夫就越多,消耗的糧食也就越多……這就陷入了一個難解的循環。
所以古代打仗非常忌諱孤軍深入,一般孤軍深入搞奔襲的都能算立一功。不止因為容易被包圍,并且還只能搶糧食吃,搶不到餓也餓死了。
2.馬
馬也要和人搶糧食吃。
平時的馬是吃草的,只要在草原上放馬就行。
但是草這玩意熱量很低,馬需要一天到晚幾乎不停地吃才能供應體能需求。你看那些放羊放牛的,也是要讓牛羊在外面吃一天的。
有句老話叫「馬無夜草不肥」也是這個道理——放馬放一天頂多也就吃個八分飽,想讓馬長膘,夜里還得額外喂一份。
但是一旦要打仗,馬就沒有這閑工夫慢慢悠悠地吃一天了,而且行軍時候馬的能量消耗更大。
所以軍馬在打仗時候就不能吃草了,得吃豆子、玉米等糧食才能補充體力。
馬可是大牲口,體重比人重多了。飼料雖然不要求像人的口糧那麼精細,但是量肯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