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缺少合適的人才選拔制度。
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到來,很多事情的拍板都集中到了皇帝這邊。
但是這個拍板權只是集中到皇帝這邊,信息獲知權卻被文官把控,地方上的重大事情先集中到中央,然后再由中央的丞相等大臣匯報給皇帝。
這樣的話,就被文官自然而然掌握了一個權利——這個權利就是信息壟斷權。
對于不怎麼能夠接觸到帝國基層的皇帝來說,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臣們會聚集在丞相周圍,久而久之就壟斷了軍權。
對于皇帝來說這簡直就是來源于骨子里的恐怖。
兩漢的皇帝,當時治國思路還沒有那麼豐富,人才選拔機制也幾乎沒有。所以皇帝們就面臨獲取人才的幾個渠道
第一、諸侯王制
把文官集團把握的權力分出來給同姓諸侯王,讓同姓諸侯王獲得同等的權力。
「七國之亂」這件政治事件就已經證明,同樣擁有部分皇位繼承權的諸侯王們,實在不是一個安分的對象。
所以此路不通。
第二個,外戚
把身邊人提拔起來,讓他們掌握權利,這條路自然被皇帝們拿起來。
什麼是身邊人呢?那些宦官、佞臣、外戚就是身邊人。
尤其是外戚,他們依靠妹子的親弟弟、親哥哥的身份進入皇帝的法眼。
他們的權力基礎來源于皇帝身邊的妹子,他們又沒有皇位繼承權,他們在大臣們眼里就是靠裙帶關系上位。
可以說實在是再適合不過的打手了,于是,皇帝跟外戚達成一個默契,這個默契就是皇帝把權利分給外戚。
外戚利用權力平衡丞相那邊的文臣,這樣皇帝自然而然穩坐釣魚台,平衡兩邊的勢力。皇位自然也就穩固。
兩漢以后,徹底壟斷了教育資源的世家開始登上舞台,皇帝徹底失去了平衡大臣的法寶,所以,兩晉南北朝,亂的跟麻繩一樣。
讓人看了都頭疼。基本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隋朝開啟科舉制,唐朝沿用,這個時候,就是世家輪流卷進了科舉制度,唐朝皇帝才有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到了宋朝后,外戚基本上都不怎麼用了。因為通過科舉搞進體制的人才太多了。皇帝完全可以直接分化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