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學者言: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這句話雖然并不正確,但其所想要表達的觀點倒也耐人尋味——滿清的皇帝,除了六歲就被趕下皇位的宣統,其他人只要是親政的,起碼在處理政務上的態度都還算積極。只不過,這份積極在經過現實的磨煉后,究竟還能剩下多少,那就不好說了。像咸豐這樣,在位期間不斷遇到挫折的,那更是容易「心態爆炸」。
之前咱們說過,咸豐在用人上面的眼光,可謂是一塌糊涂。朝廷里不靠譜的人,基本上都被他用了個遍,靠譜的、能辦事的大臣,反而都被他拖了后腿。這就導致他在位期間,內憂外患接連不斷,一直到他死,問題都沒得到解決。甚至于到了咸豐朝晚期,這位少年天子干脆撂挑子不干了,一頭扎進溫柔鄉,不是玩女人就是看大戲,完全無視掉自己皇帝的身份和職責。
因此,很多人認為咸豐不僅是個昏聵無能的皇帝,而且還毫無責任感。
不可否認,咸豐在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后,確實是跟失了魂一樣,把軍政事務一律甩給了肅順、奕?、曾國藩等人處理,他自己則迷戀上了熱河行宮的「度假」生活。這種花天酒地的生活,進一步透支了咸豐本就孱弱的身體,直接導致了他因病而死的結局。
咸豐的這種選擇,在后人看來不可理喻,但對于當事人而言,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既然我登基以來,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那我還費什麼勁呢?
話說回來,這咸豐曾經也確實是努力過,想要去做一個有道明君的。我們翻看史料,也不難發現,咸豐他在心態徹底爆炸之前的那些執政舉措,雖然水平不咋地,但是起碼態度是端正的、積極的。
和朝中許多渾渾噩噩的大臣相比,更反襯出他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
咸豐三年,也就是公元 1853 年的 5 月,太平天國派出了一支兩萬人規模的北伐軍,目標是攻占北京,將咸豐推下皇位。別看這支部隊的人數不多,里頭可都是太平軍從廣西起義以來,一路南征北戰的精銳。他們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北上,一路打到了天津附近。當時,太平軍要攻占北京的消息,甚至連遠在英國的馬克思都聽說了,可見此次北伐的影響之大。
在這樣危如累卵的局勢下,北京城里亂成了一鍋粥,十幾萬百姓逃離京城,許多大臣也請假離開朝廷,活脫脫一副「樹倒猢猻散」的景象。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咸豐召集北京的高級官員,商討如何應對。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