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延長了。
1860年以后,清朝的精英階層已經徹底明白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問題,那是非常大。不學西方肯定是不行了。
所以學習西方,那是清朝絕大部分精英的共識。
所以有了洋務運動。
大量的工廠開始興建,從西方引進武器裝備。
最著名的莫過于北洋水師,江南造船廠。
但是,弄著弄著,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如何管理工廠,管理新式的軍隊。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如何管理工廠問題是直接學的蘇聯,蘇聯直接手把手,派出廠長,管理科長,技術工人,一對一教學,傳授管理技術經驗。蘇聯援建156個項目全是這麼過來的。
但清朝可不是,英國瘋了一對一教學,清朝人只能是一點洋,大部分土,那麼混著來。但是弄著弄著,清朝的精英階層猛然發現,如果用老一套的思想或者管理制度,沒法弄。
可要是采用西方的那一套思想制度,首先西方不會教你,第二這會要了地主階級的命。這些地主必須要轉型為工商業者才能馴服住西方的那一套思想制度。就像日本那樣。
所以,在甲午戰爭中,就會發現,北洋水師,用的軍艦是蒸汽鐵甲艦,士兵受過西方軍事訓練。但是,后勤保障一團亂麻,戰役的準備和策劃完全憑借將領拍腦袋,根本沒有參謀人員。海軍方面的教育機構也沒有,用的教材是孫子兵法。
想當海軍,要麼憑借老鄉關系去北洋水師里混一個差事,要麼自己每年花一千多兩白銀去英國去學正規的西方海軍教育,前提是英國人要你,當時一個八旗旗丁,一個月,騎兵不到3兩銀子。這在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高薪了。
北洋水師已經是洋務運動最成功的作品了,陸軍更慘不忍睹,除了武器買了西方的,訓練,那完全是隨心所欲,將領怎麼開心怎麼來。
武器可以買,但是改編制,那不行。
想著說,靠中國這套封建體制,然后弄幾個工廠,讓士兵踢踢正步,然后就天下無敵了,那是純扯。
所以,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對于清朝的精英階層來說,學西方那是肯定的,但是學什麼?怎麼學?誰去學?這些問題是要命的。因為學完西方之后,那學的人肯定占優勢,會拿走更多的蛋糕。比如說,北洋水師,鄧世昌的工資是按照英國海軍水平來發的,一個月折合人民幣60萬左右。清朝的提督,一品大員,一年俸祿才五十多萬。這比清朝原來的提督多了十多倍。雖然說,提督有灰色收入和資產性收入,但是那些是上不了台面的,而且俸祿那也是錢呀,憑什麼他官比我低,卻給他那麼多?
這就需要一個精明強悍的領頭人來分配利益,用刀來分蛋糕。
慈禧是一個分蛋糕的高手。她能讓清朝精英階層的所有人都感到比較滿意,覺得自己也就只能拿這麼多了,再多拿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戊戌變法失敗時,絕大部分的清朝精英都是站在慈禧這邊,那是因為他們都認為,慈禧是一個分配利益比較公平的人,可以相信。
其實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真的是天才,比如慈禧,沒念過書,一直宅在皇宮里,她也出不去。靠看漫畫,就是那種插圖配文字,給清朝小孩啟蒙的書學歷史上的中國治國經驗。她漢字認識一兩百個,滿文蒙古文幾乎一個不認識。
但是,就這麼一個人,1861年靠辛酉政變正式上台,在1864年打垮了太平天國,在1878收復新疆,在1884年和法國打成平手,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靠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她很擅長利用政治規則,而且殺伐果決,看人準,敢用人。
尤其是看人準,敢用人,辛酉政變時敢用恭親王,平定太平天國敢用曾國藩等人,收復新疆敢用左宗棠,中法戰爭中啟用劉銘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歷史的大勢,不是一個裹著小腳,字都不認識的女人領著一幫只知道考公收租的人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