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是真的。現在的問題是:這份詔書是否能夠代表秦始皇的遺愿。如果不是,那就是被篡改了的詔書。但是在程序上,詔書本身是真的。
這份詔書寫道:「朕巡視天下,祭祀諸神、遍訪仙山以求延年益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率領數十萬將士駐守邊境十余年,士兵耗費巨大,未有尺寸之功,反而數次上書誹謗我的所作所為,又因為不能被立為太子,心生怨恨。扶蘇作為人子,不能盡孝道,賜劍一把自盡。將軍蒙恬與扶蘇居于外地,不能幫助扶蘇匡扶正道。作為人臣,不能盡忠,也賜死。所屬部隊,交予王離。」
這封假詔書寫得非常毒辣,直戳扶蘇和蒙恬的要害。十有八九是趙高些的。
扶蘇以仁孝聞名,那就說你不孝。蒙恬以忠義聞名,那就說你不忠。
果然,扶蘇接到詔書,當即掩面而泣,馬上就跑到屋里,準備自盡。
蒙恬覺得事有蹊蹺。作為秦始皇的近臣,蒙恬應該熟悉秦始皇的行事作風。這封詔書完全不是秦始皇的風格,但是詔書有璽印,是真的。也許蒙恬做夢也想不到,秦始皇已經猝然駕崩了。
蒙恬急忙攔住扶蘇說:「陛下在外巡游,還沒有確立太子,讓我領兵三十萬駐守邊境,這是何等的重任啊。現在,來了一位使者,就自殺,怎麼知道這里面沒有詐?請向陛下申訴,申訴不成再自盡也不遲啊。「
使者在一旁數次催促。
扶蘇說:「父親賜子死,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于是就自盡了。
蒙恬不肯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沒有自盡。使者就把他交給官吏,囚禁在了陽周。
扶蘇的死,留下了一個謎團,直到現在還被爭論不休:為什麼僅僅接到一封有異議的詔書,扶蘇就立即自盡了呢?
第一種說法,是認為扶蘇過于仁孝。
這一點記載于《史記李斯列傳》中,就是扶蘇死前說的那句話:父親讓我死,還有啥可說的呢?結合扶蘇被貶到邊境的原因來看,扶蘇的確是一個仁心之人。所以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也為之扼腕嘆息。
第二種說法,是這件事實際上牽涉到秦朝的政治斗爭。
秦國不僅僅吸引外國的人才,秦王的王后很多都是外國人,比如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宣太后)是楚國人,他最寵幸的妃子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人。秦始皇的嬪妃(沒有皇后)也是各國的美女。那麼,扶蘇的母親是哪國人呢?這一點在史料中竟然沒有被記載。
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時,打出的旗號,一個是項燕,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另外一個是扶蘇,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扶蘇的母親也是楚國人。
秦國滅楚時,導致李信慘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昌平君的反叛。昌平君是華陽夫人的弟弟,也是楚國人。
秦始皇在執政期間,致力于清理外戚,重點就是楚國外戚,因為楚國外戚的勢力最大。這可能就容易理解了為什麼秦始皇一直沒有立皇后。一般來說,嫡長子是太子,也就是說扶蘇應該是太子。太子的母親一般而言就是皇后。但是太子一直沒有立,與扶蘇和其生母為楚國人應該有很大關系。
秦始皇其實對扶蘇還是很滿意的,否則也不會把他發配到蒙恬那里。蒙恬所代表的蒙氏家族在秦國根深蒂固,手里掌握著三十萬精兵。如果真的要疏遠扶蘇,也不應該讓他去蒙恬那里。
也許秦始皇在扶蘇和楚國外戚勢力之間左右為難,想暫緩一段時間再決定。但是,歷史沒有給秦始皇機會。
對于這種情況,扶蘇未必不知。
此外,趙高既然決意要除掉扶蘇,估計也知道僅憑一封偽造的詔書是難以辦到的,何況身旁還有蒙恬以及那里的三十萬大軍。如果蒙恬和扶蘇不從,率兵造反,趙高他們也就束手無策了。所以,趙高勢必還有其他的手段,同時逼迫扶蘇。這一點,史書就沒有詳細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