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兵總會有糧草不足的問題?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19

ADVERTISEMENT

你是一個擁有方圓兩千里地人口一千余萬的國家的皇帝。

某一天,敵國與你開戰,防線上敵方陳兵十萬,來勢洶洶。

兵部尚書對你說,若要擋住來犯,至少需要六萬人駐守,若要打過防線,反攻敵國,至少要十五萬兵馬。

你發現國力空虛,糧草少有,只能防守,派7萬人防守罷了。

而防線上只有2萬邊軍,其余5萬得從各地調兵,京師大營只有5萬,你不能全部放出去,只好掉2萬北上,其余3萬,西南抽調。

這是你登基以來第一戰,你不敢有閃失,親力親為。

大軍出動了,剛到前線,就發現糧草不夠用了。5萬石糧食就只剩1萬石了。

你以為官員貪污了,找來兵部一統亂罵:5萬石糧食,5萬人北上,一人分1石,一石吃2個月,可以撐2個月,如今才7天,糧草就告急了,管糧草的臣子是誰,抓來砍了。

ADVERTISEMENT

兵部尚書說:皇上有所不知啊!5萬人北上,運糧隊,輜重隊,民兵護衛就得5萬人。

你想了想,是這個理,但細數他的話,靈光一閃,繼續罵:混賬,你以為朕糊涂,即便10萬人吃糧,也夠一月,如何才幾天就剩一成?

兵部尚書繼續道:陛下,罪臣冤枉。一石糧食吃2個月只是平日空閑,訓練之時食量增加五成,行軍更是要翻倍,陛下,這5萬石糧食只夠10天啊!

你冥思一下,是這個理,但又覺得不對,繼續問:就算翻倍,也夠半月,如何只夠十天?

兵部尚書說:陛下沒行過軍,不知運量損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按照行軍路線隨時扎營屯糧,又隨時搬運行軍,這其中必然損失。屯糧處未必有路,無法過車,必須靠人力搬運,山高路險,又有損耗。大軍行軍,快至邊疆,必須隨時打探前方動態,5萬大軍,斥候至少千余人,日夜出動,隨身干糧必不可少,軍情報告貴在時效,隨身糧草皆是熟食,為了保存,一人口糧抵三人口糧,又是損耗。

ADVERTISEMENT

運送也有風險,山野荒漠,野獸山賊,都會導致糧草損失。陛下,凡此種種,損耗至少3成。

怎麼和最初設想的不一樣?你說:好,是朕糊涂了,那就再撥十萬石糧食,得夠前線將士一個月了吧!

兵部尚書犯難了:陛下,不夠,還有邊軍的兩萬人,他們的糧草年初就不足了,7萬人在邊疆,一個月得準備 10.5萬石糧食,并且此去邊疆足有400里,運糧隊要8日可達,這幾萬人的運糧隊就要吃掉5萬石糧食,陛下,還要準備至少15萬石糧食。

你急得說不出話來:這,這,這!可是京師三大糧倉一共也只有20萬石糧食啊!全撥出去了,這京師3萬軍隊,數千官員,喝西北風啊!

兵部尚書說:只有先撥出去,然后從后方抽調彌補京師。

只有如此了:那就去南方征調30萬石糧草備用。

ADVERTISEMENT

兵部尚書說:陛下,還不夠。一村一村征調,民夫一袋一袋抗,然后集中到縣,匯總到府,此中時間少說得有半月,然后600里運送到京師,民夫口糧,運糧隊伙食,路途損耗,至少半數,陛下,得征調60萬石糧食才能保證京師無憂,邊疆將士支撐3月。

你長嘆一口氣:前年風調雨順,全國糧食征收也就100萬石,這眨眼間就得60萬石糧草,百姓該如何?

兵部尚書也嘆了口氣:顧頭顧不了尾,只能如此,陛下,不得猶豫!敵軍來勢洶洶,稍有差池,邊疆危矣!

你怔住了,深呼了一口氣,然后說:內臣起草圣旨……兵部尚書,我讓丞相去南方調運糧草,你北上只管殺敵!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19
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19
對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對羅馬史略有一點點了解,就拿羅馬舉例吧。為了避免別人說我選擇的都是強盛時代的拉丁羅馬,就拿天天被人嘲諷的敗仗停時期舉例好了。不過這里用的數據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數據,查士丁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19
大家應該知道清水健能一次搞六個,巔峰是90分鐘十五次但是你讓他搞12個,或者90分鐘30次你認為只要清水健身體素質提高一倍就行實際上要提高好幾倍,才能達到一倍的要求也就是建筑里邊說的,當到達一個極限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19
你以為的糧草供應,是點對點,或者說像游戲一樣,有一個虛擬倉庫,前線士兵即時消耗。中間沒有損耗,也沒有調配的概念。但是,但凡稍微講究點物流的游戲,比如《皇帝·龍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語2》,因為有了物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19
首先,還真就打仗吃的多,我平時一天三頓,休息天可以不吃飯躺一天,真覺得餓了,一大瓶冰紅茶就可以了。其次,平時和打仗是兩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19
打個比方,你平時吃飯一天三頓很容易,想吃什麼都有,不想做可以下飯館叫外賣。但是這次你想去沙漠旅游,感受下沙漠風情,你出發前是不是要準備好充足的水和干糧?因此你需要開一輛大點的車拉著這些水和干糧,你自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19
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19
中國古代有一種養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讓當兵的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對于士兵來說,屯田是可以保證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19
因為古代的后勤運輸能力太差了。古代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損耗非常大,甚至有記載十不存一。這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運輸方式緩慢,糧食作為容易腐壞的物品,轉運時間過長會導致部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腐壞變質。二是存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19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漢武帝北征,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24:1的到達率,這啥意思?就是運24噸的糧食才能到1噸,為啥?因為古代沒有木牛流馬,全靠人力,運氣好了還有驢呀騾子呀用用,但一般不會用,除非實在太遠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19
因為用兵打仗和駐扎在一個地方對食物的消耗量完全不同。駐扎在一個地方時,士兵可以征收當地的糧草,就地生火做飯。甚至可以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對糧食的消耗是很少的。用兵打仗時,成千上萬的士兵是需要到幾百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19
最直接的原因,古代路況差,運輸能力差。現代1輛貨車,至少可以運50噸,1天就能跑1000公里。火車更不用說了,2天,就能從上海運送10萬噸的貨物去新疆。海運,30天,30萬噸貨物,就可以從南美洲運到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19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首先大家要明白,古代的軍糧,兩千年來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主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19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中立刻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士兵:「將軍,我們餓,我們要吃飯!」題主:「什麼?你們前天不是吃過飯了嗎?」…………………………題主對于打仗這個事情的態度是不是太兒戲了?打仗不是做游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19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之所以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古代戰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即遠距離糧食運輸問題。對此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詳細描述,詳述如下:「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干糧,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19
同樣是十萬兵,平時可能分散布防在二十個地方,每個地方五千,地方上如果有五萬戶,十戶供養一個兵,不難。打仗的時候,這十萬兵被集結起來,到了一個地方,那就變成了五萬戶供養十萬兵,一戶供養兩個兵,顯然供不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19
因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最難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尤其是要源源不斷的、按時按量的把軍需糧草運往前線,所需人力、畜力其實遠遠比真正上前線打仗的士兵要多的多。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內容對古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19
即使是二戰,大部分軍隊離開鐵路線,碼頭遠點,士兵吃的啥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作戰地域有啥可以搶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19
有一天,你突然穿越了,來到了一個王朝末年:邊陲虜奴反叛,內部流民起義不斷!醒來之時,你發現圣旨駕到,你被封為征虜大將軍,東拼西湊給你湊了五萬人!你率軍浩浩蕩蕩朝著邊陲行進!報:「將軍,兵馬未動,糧草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19
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