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最主要的原因是火器的不斷進步,導致騎兵的優勢越來越小,騎馬射箭的優勢越來越小。
②后金開發的騎馬重步兵,比傳統的蒙古戰法更先進更有優勢得多,克制了蒙古的作戰方法。
騎馬重步兵,兼具騎兵節省士兵體力和提供機動能力的優勢,又能防御力更強,還打得更遠更準。并且,馬不用上前線,讓馬的死亡率極大下降,作戰成本比蒙古戰法極大下降。
所以,馬相對少于蒙古人的劣勢,被騎馬重步兵解決了。
農耕區最大劣勢就是缺馬,打仗的時候,馬死傷速度很快,平均死一個士兵,就會死五匹左右的馬。
因此,即使像漢武帝那樣聚全國之力養馬,也會很快消耗得差不多。不能對草原形成持續壓制。
草原上有戰馬上百萬匹,死掉二三十萬,仍然還有。并且能很快再恢復。
農耕區如果也死掉二三十萬匹戰馬,那就無馬可用了,恢復也會很慢。
所以,越是高強度作戰,農耕區與牧區的馬匹數量差距會越大。越來越打不過。
只有開發出騎馬重步兵以后,讓人穿著重甲去和對方打,馬保護起來,如果能打贏,繳獲敵方馬匹,反而能讓己方戰馬越打越多,敵方卻戰馬越來越少。
己方打不贏,可以把重甲扔了,變成輕騎兵騎馬逃跑。不會像單純的重步兵那樣打敗就被騎兵團滅。
而己方打贏了,對方逃跑,騎馬重步兵還是能扔掉戰甲變輕騎兵騎馬追擊。而且,作戰的時候,敵方騎兵要用馬,消耗馬力,而己方的馬不上前線,可以休息,追擊的時候對方的馬就跑不過,能追上去打殲滅戰。
這就解決了農耕區步兵打得贏但不能殺傷更多,追不上。而打輸了,卻跑不掉。
因此,清朝的騎馬重步兵,是一項有巨大提升的軍事開創。無論是和農耕區打,還是和草原牧民打,都具有巨大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后金崛起時,火器已經極大縮小了農耕區步兵與敵方騎兵的差距以后,仍然還能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③農耕區的耕作技術不斷進步,產量不斷增長,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之前,能在農民消費結余后收上來的糧食越來越多,能夠用于向游牧民族防御或進攻的資源不斷增長。
而草原的生產力進步更慢,放牧產出增速極大慢于農耕區。
草原牧民相對于農耕區的優勢越來越小,慢慢被反超,越來越打不過農耕區。
這在明朝就有比較充分的體現。
要不是明朝稅收體系太拉胯,軍隊士兵大多饑寒交迫,當兵相當于是僅次于死刑的刑法,制作武器的工匠也被歧視和窮困潦倒,武器數量和品質都潛力遠遠沒有兌現。
導致明朝與軍事相關的士兵、武器、后勤輜重都極其差勁,導致經濟優勢根本不能兌現為武力優勢,蒙古早被明朝滅了。哪還輪得到清朝來解決蒙古。
④工事技術的進步,導致騎兵優勢越來越小。
除了②是清朝特殊的地方,其它幾項全世界都如此,因此,全球都出現了農耕區由過去的被牧區牧民欺負慘,到慢慢劣勢越來越小,直到反攻牧區的歷史進程。
實際上,就算滿清不籠絡蒙古,而是直接開打,把養蒙古人的資源當軍費,也一樣能輕松拿下蒙古。
由于上述四個原因,時間越往后推,打草原地區就越容易。
全球別的地區,對草原根本不像清朝這麼客氣,都是直接武力拿下。
蒙古遇到滿清,需要聯合牧民壓制漢人,因此已經是全球牧民中結果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