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劉邦的社會階層遠遠高于呂家。劉邦一家根本就不是農民,而是貴族。
周王朝是中華民族的奠基者,確立了井田制和宗法制。
按照宗法制,百姓被劃分為貴族和平民。貴族分為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分為三等:農、工、商。
劉邦的曾祖父是魏國大夫劉清,屬于貴族第三等,得到了一塊封地「沛豐邑」,因此號為「豐公」。劉邦的祖父劉仁(也叫劉榮)便搬家到豐縣,也叫「豐公」。沛郡豐縣便是劉邦長大的地方,後來劉邦加入諸侯軍,號「沛公」的緣由也在于此。
劉邦一直認為自己是魏國人,而不是楚國人,這也是他以信陵君為偶像,并早年在魏國游俠的原因。
劉邦家族在沛郡經營了三代,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劉邦的異母弟劉交還成了荀子的徒孫。劉邦本人的文化程度絕對不低,至少能夠熟讀秦律,要不然按照秦朝的考核,當不了亭長。
劉邦接近40歲還不結婚,也不存在家庭經濟問題,而是因為游俠的生活方式,畢竟人家有寡婦暖床,兒子也生好了。
從呂公把小女兒嫁給了賣狗肉的樊噲來看,呂家應該是平民階層出身,小地主或者富商。呂公看到劉邦估計兩眼都冒星星了。
綜上,這門親事是呂家高攀了。劉邦大概是看上了呂家的財產和呂后的年輕貌美,呂家血賺,劉邦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