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陸陸續續看過很多關于扶蘇自殺的原因敘述,不過,最能說服我的是李開元在《秦迷》一書中的推論。原理大致如下:
秦楚兩國,其實從秦穆公開始就世代聯姻,秦國的《詛楚文》當中記載清清楚楚,一共是18代。
如果再加上后下來秦昭王和秦孝文王,可考的聯姻一共是20代,共延續400年。那麼依此常理類推,秦始皇嬴政的王后,自然極有可能也是一位楚國的公主,而扶蘇正是這位王后的長子。
公元前225年,秦國已經滅了韓趙魏三國,所向披靡,吞并天下幾乎已成定局,于是派兵攻打楚國。
當時秦始皇手下有一位很有實力的臣子,史稱昌平君。昌平君叫熊啟,本是楚國貴族,他的母親是秦昭襄王之女,所以他是秦始皇的表叔。因為在公元前238年平定嫪毐之亂有功,被封為昌平君。
呂不韋死后,昌平君還做過秦國的相幫。後來被遷徙到一個叫郢陳的地方,專門負責安撫楚國民心。
沒錯,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就在秦始皇滅楚的過程中,昌平君竟然叛變了。
可能是由于秦始皇的思想工作沒宣傳到位,從而激起了昌平君熊啟的愛國之心吧,所以昌平君勾結了楚國名將項燕,兩個人里應外合,前后夾擊,殺得二十萬秦軍措手不及,損兵折將,大敗而歸。秦始皇無奈之下,只好請連夜駕車請老將王翦出山,然后才滅了楚國。
正是因為昌平君的謀反,使得從小到大屢遭親友背叛的秦始皇大為光火,關鍵還嚴重阻礙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和理想,盛怒之下,便將國內所有楚國派系的勢力——不論親疏,一并鏟除。其中當然就包括秦始皇的王后——扶蘇的生母。
同時,秦始皇由于太過于痛恨此次叛亂的惡劣影響以及對自己造成的心理傷害。
所以從此不再立后,并下令銷毀了有關自己王后的一切史料。這也是為什麼后世所有的歷史記載中沒有一個字提到秦始皇皇后的根本原因。
扶蘇在接到秦始皇「賜死」的詔書時之所以沒有反抗就選擇自殺,正是因為他的母親是有一個極為敏感的身份——楚國公主。也就是說,他的身上流淌著一半楚國貴族的血脈。
如果你是扶蘇,面對自己如此敏感而尷尬的政治身份,然后有一天又突然接到趙高派人送來的圣旨——你會有多大幾率選擇抗旨?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打得旗號是「大楚」,後來稱王以后,改成「張楚」,這都沒什麼問題。但奇怪的是,他們宣傳的時候選擇了兩位形象大使:一個是項燕,一個是扶蘇。
你不覺得奇怪嗎?項燕是楚國名將,無需多言。
問題在于:
扶蘇可是秦始皇的兒子,而當時楚國老百姓的口頭禪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面對如此國仇家恨,陳勝和吳廣怎麼可能愚蠢到在舊楚國的地盤上(大澤鄉、蘄縣、陳縣)打著「扶蘇」的名義招兵買馬?這不是引火燒身嗎?
沒錯,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扶蘇的血統是半個楚國人,而且忠義仁厚,死的很冤屈,所以具有極高的號召力。
當然,促使扶蘇不反抗直接自殺的原因必定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扶蘇由于受儒家影響較大,一方面講究孝道,一方面與丞相李斯法家思想不相合受到排擠;再比如說扶蘇又曾在秦始皇面前替「該死」的儒生求情,以至于被發派到北方抵御匈奴等等,但是這些原因,我始終覺得浮于表面。
這些客觀原因再合理,也不足以讓扶蘇在接到圣旨后,一句話都不辯解就當場自殺。也并不足以讓大將蒙恬在接到圣旨后,只是嘟囔了幾句就束手就擒。
沒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扶蘇敏感的政治身份——他是半個楚國人,而且是曾經背叛過秦始皇、背叛過秦國的楚國貴族的后裔。
這,才是扶蘇不懷疑圣旨的根源,才是蒙恬沒勇氣抗旨的根源。
作者:紫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