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曹操沒時間,并不是沒能力,也不是沒威望。
還有問題里面有一個錯誤,那就是曹操并不是一直做丞相。
他的晉升履歷是這樣的
建安元年,漢獻帝授太祖假節鉞,錄尚書事。
建安元年九月份,升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建安冬十月,由于袁紹的抵制,(拒不奉詔),所以,大將軍位子給了袁紹,曹操升司空,行車騎將軍。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正式當丞相。這個時候曹操正式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西涼聽宣,公孫遠遁。
《三國志》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建安十七年,曹操正式開始那套牛逼的流程
《三國志》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曹操進魏公,正式開始建立魏國(此時的魏國是一個王國,而不是帝國)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開始進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五月,曹操開始徹底突破禮制,距離皇位僅有半步之遙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此后一直到建安25年,曹操都沒有再進寸步。
?是他不想嗎?難道他真的就想當個周文王,讓兒子做周武王。難道曹操就真的良心發現,覺得自己世受漢恩,不忍篡奪?
以上疑問句全屬于易中天的說辭,要看待這個事情,必須看當時的環境。
第一,從建安二十二年開始,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進軍漢中。
一直打了兩年,劉備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奪取漢中之地加上庸三郡。
這兩年打得曹操這邊是喪地失將。
然后從建安二十四年八月開始,關羽開始襄樊之戰。此戰打到建安二十四年末,雖然關羽打了敗仗,但是得了一個威震華夏的名聲,轉過年正月,曹操死。
在這期間,孫權還打了合肥,雖然無疾而返。
柯比能也在西北搞事
這就是曹操想稱帝,外部環境不好。
更絕的是曹操內部環境也不好,當時很多人不認可曹操的魏國。
第二,曹操內部不穩
1,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吉平與耿紀、韋晃及其子吉邈、吉穆等人起兵許都反抗曹操,事敗被殺。
2,因為曹操定的賦稅太重,孫狼起義殺縣令投降關羽
3、宛城守將侯音、衛開因為服徭役的事反抗朝廷,擊殺官吏,占據宛城,被征南將軍曹仁率領大軍從樊城北上平定
內部環境,外部環境都不好,這才是曹操不稱帝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曹丕稱帝之后,夷陵之戰打了一年,曹丕也沒有南征,而是搞祭祀,大賞臣子。
難道,曹丕真傻?看不出此時是南征,敲詐孫權的大好時機,而僅限于外交層面的敲詐?
曹丕也是政治人物,不是政治腦殘。實在是因為內部不穩啊。
至于易中天扯的什麼曹操自卑,愧疚,那都是鬼扯,曹老闆要是真愧疚,連丞相都不會當。因為當丞相就已經是破壞規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