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開源區別未必大,節流能力可就天壤之別了。
後來乾隆打準格爾初步失利要繼續打時候,劉統勛就勸諫,說勞師遠征太費錢了。乾隆表示,我爹當年跟準格爾打仗花了六千多萬兩,我這才花一千多萬兩,你就說我費錢?我就算再花一大筆也比老爹省!
至于用兵之費,雍正年間西北兩路,費至五六千萬。今自軍興以來,統計軍需,才及一千七百余萬。將來即更有多費,較之曩時,終屬減省,亦何惜哉?
為啥摳門的雍正花這麼多錢呢?因為打的是打敗仗啊!而乾隆之前花一千多,因為也敗了,只不過敗的輕,后面直接大勝,花的反倒更少了。
打仗確實費錢,但費錢也分三六九等的。敗仗要比勝仗費錢的多,慘敗又要比普通敗仗費錢的多。
一場敗仗下來,舊城丟了,還得修新城防御吧。
那麼修舊城的錢就都打水漂了,修新城的錢一個子不能少還得出。
丟了多少馬?多少盔甲?多少刀槍弓箭?多少大炮?這哪個不是海量銀子堆出來的,都沒了,還得買新的,甚至新的都買不到了,這是多少錢?
死的士兵多少得有撫恤吧。皇帝就算想不給,帶兵的將領稍微靠譜點都得設法籌錢,否則以后就徹底沒士氣了,誰還敢給你打仗啊。
大量老兵死了,你得練新兵吧。新兵要想訓練好有多費錢?大明還算軍事能力可以的盧象升就感慨過,自己練好一個兵得一年時間。
而勝利者,這些錢就可以省下來很多,甚至還能賺錢。
奪了新城,肯定有大量繳獲吧,正好用來賞賜和撫恤將士。
馬匹、弓箭、盔甲這些,打贏之后繳獲和回收加起來,很可能大于耗費,大炮這種更是純繳獲,最多就是費點火藥錢而已。
老兵肯定也有戰死,但如果俘虜投降的有經驗士兵遠多于戰死老兵的話,這仗就還是良性發展。
更不用說新增的土地、人口是源源不斷的聚寶盆了。
所以,雖然誰打仗都燒錢,但燒錢和燒錢不一樣的。
皇太極時代,除了寧錦之戰算虧本外,其他所有戰爭哪怕四城之戰這種敗仗單從財富上說都是賺的。甚至大部分戰爭都是收益巨大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以戰養戰模式,屬于投入一點本錢,賺大量收益。所以清才能以關外苦寒之地這點體量,和大明對耗。
多爾袞時代,勝仗的穩定率略差點,因為統治全國所以很多開支也亂些,每次勝仗的繳獲程度也不能一樣。但整體來說依然絕大多數都是勝仗,而且硬仗都不多。這時候就算財政收入不好,但支出也是可控的。
崇禎時代,能勉強打好守城戰的,都已經是難得名將了。
絕大部分戰爭都是一邊倒脆敗,每一次脆敗的背后都是大量財富、人口、糧食、器械、馬匹的海量損失。這種損失再配上糟糕財政,才是最災難的結果。
所以核心不是多爾袞比崇禎弄銀子水平高,是花銀子水平高,銀子花出去能見效,就不會總重復花錢。而崇禎屬于很多錢扔出去連個響都聽不到,這實際費錢程度哪是多爾袞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