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部分奇襲的部隊可以,大批的輜重和部隊不可能,坐騎和畜力不可能。
關隘的作用不是鎖死路線,而是不拔掉就成為退路上的一個阻礙。
現代人可能習慣了硬質路面帶來的便利,對「徒步穿山」也僅僅停留在驢友的概念中。
但實際古代戰爭,動輒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行軍幾百里。
這幾百里對現代坦克、吉普的機械化部隊來說,沒有道路的平原和丘陵區別不大。
對人力+畜力為主的古代部隊來說,則可能是一天一百里和三十里的區別。
如果不是稀疏的丘陵,而是險峻的山脈呢?
那麼將是災難性的,要放棄大部分畜力和輜重,不懈怠帳篷、炊具、每個人只能隨身攜帶3~5天口糧。
穿山會導致各種受傷和意外,可能沒有開戰就非戰斗減員30%,野外的毒蟲、潮濕的林中氣候都是原因。
最后,當你十幾萬人剩下幾萬人終于翻山突破的關隘時候。
別忘了,關隘還在你后方,而且大部分是雙面防守的,你還是面臨一個騎虎難下的問題。打還是不打。
不打,自己退路等于斷了,糧草跟不上,往前遇到城市阻礙人家甕中捉鱉。
打吧,翻山越嶺的意義何在,雖然背面防守稍弱,但自己也疲憊和減員大半,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進攻。
當然,派精兵在向導下從小路尋找插向后面的山路,然后在正面攻打時候,背后一起發動,是常見的策略。
所以,關隘附近的山頭都有崗哨,幾十人無所謂,上百人入山,崗哨就會焚煙報警,引導關隘出兵在山路上以逸待勞了。
關注也說,閱讀更多有趣的思想。
一個人該怎樣找到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事,并以此規劃自己的人生?
同事提出了離職后有點消極怠工,應該怎麼處理?
已經離職了,前同事三番四次電話微信問工作的事該不該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