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不是不被承認,只是難證實。而且中國兩千年以來一直不斷有知識分子在質疑夏朝記載的真實性。
這其實是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榮耀。中國文明恐怕是世界上唯一有資格對史書上記載的四千年前歷史事件進行如此苛刻的考究和質疑,還能讓人覺得史料還是有不小可能是真的。也恐怕是唯一有如此多證據還從上到下全體都不斷自我質疑的民族了。
比如邁錫尼,米諾斯,歷史和考古學家面臨著「不這樣叫,就完全空白不知是啥文明」的尷尬。以至于西方歷史學家必須把民族和語言文字都差異很大,而且當時互相缺乏文化認同的一堆城邦叫做「古希臘文明」。否則,這段時期這些地區的歷史事件就完全在史書上找不到對應了。這會導致「古希臘文明」這個概念解體的。
要是較真,會變成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建筑文化互相影響的一個城邦時期,而這個區域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小亞細亞及其東邊。
要是嚴格按照文化政治認同來,就要分割這個地區為多個文明了,失去小亞細亞的古希臘文明就完蛋了。把小亞細亞留下就要丟掉雅典,那希臘化這個詞就不存在了,就要改為愛琴海的小亞細亞化,而不是遠東的希臘化了。
而且,這樣一來,希臘歷史事件就全都架空了。他們都是小亞細亞文明邊陲的扭曲記載。正如現在土耳其和韓國構建的那些「大國歷史」。
再來看蘇美爾。在挖出烏爾城之前,蘇美爾還只是神話。極少歷史事件流傳下來。而且隨著考古挖掘,基本確認蘇美爾對應我國夏朝時期的政治制度是名官制。這就談不上一個國家了。其實只是區域部落聯盟罷了。
至于埃及,現在有機會能和史書上的事跡對的上的,也就拉姆西斯(對應商朝中期)附近了。之前的只是找到了疑似王名的證據,對應事跡則幾乎沒有對應。
這里我要強調埃及考古確實發現了不少歷史事跡。我說的是考古發現和以前史書(及傳說)里面的事跡對應不上的情況。
夏朝的困境是,史料雖少但已經比同期其他文明詳細了,但似乎也不是完全對應不上考古。二里頭及同期中其他地方的考古表面這時候中國確實有大量國家(有人說是酋邦,我覺得很可笑,有常備軍隊的超萬人規模的酋邦,這和酋邦一詞提出的理由是相悖的)。
而且這些國家的統治階級有相同禮器,很有可能是相互文化認同的。共主模式可能性不低。
但問題是,我們還未找到那個確切的共主,也未能完全肯定那時都城在哪(雖然二里頭可能性較大)。但受制于史書詳細,很多在別的國家可以解釋為都城的,在中國這里就被史書里面記載的事跡(比如遷都)卡住了。
如果像其他地方那樣,史料極少只有人名,事跡極少,反而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