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感慨一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個愛情故事可謂是矛盾重重,讓人唏噓不已,其實他們的故事和我們小老百姓的愛恨情仇都一樣。那具體為啥林徽因最后選擇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我們可以一起聊聊:
首先,在家庭背景方面,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家庭都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和優越的社會地位。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則是一位外交官。這兩個家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都具有很高的聲望。與之相比,徐志摩雖然出身于書香世家,但在社會地位和家庭背景上,與梁思成和林徽因略有差距。
另外,在學術造詣方面,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梁思成被譽為中國現代建筑史的奠基人,他在建筑領域的研究成果被廣泛認可。
而林徽因作為女性,她在建筑、文學和美術等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堪稱才女。徐志摩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在學術領域與梁思成相比,稍顯單薄。
再來談談個人成就,梁思成的建筑事業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聲譽,他為中國現代建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林徽因同樣在建筑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她是中國第一個女建筑師,并參與了許多著名建筑的設計。相較而言,徐志摩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雖然卓越,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文學的地位和影響力可能不如建筑領域。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徽因的選擇。
此外,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根據他們在取得重大成就前的情況,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相識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識之前,并且當時他們的感情已經升溫,搞不好已經確立了戀愛關系。
如果從書籍、書信往來看,徐志摩是可以確定喜歡林徽因的,林徽因雖然在這方面查無考證,但她明知道徐志摩喜歡她,他們還繼續往來,這說明了一點小心思。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戀愛觀念、價值觀和人生觀更為相近。盡管他們都曾在海外留學,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在戀愛觀念上,他們仍然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在感情上相互扶持,關系穩定。徐志摩雖然在感情上對林徽因忠貞不渝,但估計徐志摩的感情觀念在當時來看較為開放,他在感情生活中曾經有過多次婚姻和感情糾葛。這使得林徽因可能覺得與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不夠穩定,對她來說風險較大。所以,這可能導致林徽因在選擇伴侶時,更傾向于與梁思成這樣的更為穩重、成熟的人建立長久關系。事實上,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交往過程中,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一度引發了林徽因的不滿。
盡管徐志摩為了林徽因做出了很多犧牲,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仍然無法滿足林徽因在精神層面的需求。
而在人生觀上,梁思成與林徽因的理念更為契合。他們都在追求事業上的自我價值實現,并致力于對社會的貢獻。這種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為他們的感情提供了堅實的基石。相比之下,徐志摩的人生觀雖然也包含了追求自由與真實的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多情和放蕩不羈可能會讓林徽因覺得無法安定。
最后,在家庭責任感方面,梁思成表現得更為成熟和承擔。他在與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中,始終扮演著一個顧家的角色,為林徽因提供了溫馨的家庭環境。而徐志摩在這方面的表現則相對較弱,他在與張幼儀的婚姻中并未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種對家庭責任的不同態度,也可能影響了林徽因在選擇終身伴侶時的決策。
綜上所述,林徽因選擇梁思成而非徐志摩,既是基于家庭背景、學術造詣、個人成就等多方面的考量,也受到了感情觀念、人生觀以及家庭責任感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徐志摩在文學成就上獨樹一幟,但在與梁思成的競爭中,他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讓他最終無法贏得林徽因的青睞。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社會背景和家庭因素,也有雙方在感情、人生觀等方面的主觀因素。總之,這是一個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林徽因選擇梁思成的復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