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一點個人的意見吧。。。
題主問應當如何開待清十二帝的能力,我想可以分為兩種角度:
從帝王心術的角度來看,雖不能斷言無一庸人,但他們的平均水平在歷代統治者無疑是處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如果從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算起,清朝存在了268年;如果從努爾哈赤在萬歷四十四年建國開始算,這個政權一共存在了三百多年。
要知道清朝是為少數民族建立,后期又遭遇了「幾千年未有之變局」,存在近三百年期間僅有十二帝,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他們作為統治者的本事。
我們一直津津樂道的大唐延續時間也不過只有289年,期間卻經歷了二十個皇帝。
皇帝更換得越頻繁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政局越不穩定。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如果我們站在今人視角應該如何看這幾位皇帝。
我感覺他們非常失敗。
清兵入關是在公元1644年,同時期的英國正在進行克倫威爾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
乾隆駕崩是在公元1799年,就在這一年,美國國父華盛頓也去世了。
再過40年,鴉片戰爭開打,我們熟悉的近代史開始了。
在歐洲忙著擴大海外市場,瘋狂地聚斂財富的時候,我們的皇帝卻在嚴格控制著對外交流,施行著空前絕后的閉關鎖國政策。
在美洲嘗試著運行一種全新的政治體制的時候,我們的皇帝卻在大搞文字獄,干著一些控制思想,篡改歷史的勾當,企圖利用恐怖和權術來控制他的國民。
即使後來被強行轟開國門,在對外戰爭中被屢屢吊打,甚而圓明園都給燒了,清朝的統治者依然是束手手腳不敢改革,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多少機會一次次猶豫和保守中失去,以至于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這種他們眼中的撮爾小邦毆打。
即便是到了即將滅亡的1905年,居然又搞出了預備立憲這種鬧劇,讓有識之士一次又一次失望。
清朝皇帝們很聰明啊。他們知道自己的滅亡不會在于外而在于內,所以寧可錯失發展良機,寧可割地賠款,寧可忍受外辱,也絕對不愿意讓國內漢人勢力壯大,唯恐被他們革了命。
但求我們愛新覺羅家族能夠延續下去就好,他們代表的也永遠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至于什麼國計民生,則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清朝的統治很成功。但代價是整個中國的發展錯過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機會。
會有人說清朝統治者有其局限性,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去指指點點balabala。
但是身為一國統治者,不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僅僅想混一個及格的成績,在那個時代卻是遠遠不行的。
而我們要批判和反思的,就是這種局限性。
————————————這里加個分割線——————————————————————
評論區有人說道清朝并沒有與西方交流的機會,這里也補充一點自己的看法。
且不說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相隔了二十年的時間,只論在此之前。
有人說有渠道,比如「廣州十三行」,有人說沒渠道,也可以拿「海禁」來說事。
然而值得吐槽的是,如果說沒有渠道,那麼渠道是誰關閉的?如果說有渠道又為何不用?拒絕交流無論是因為傲慢還是恐懼,本身就是他們自己做出的錯誤選擇,我感覺沒必要在這方面為他們找借口。
實際上鴉片戰爭之前,西方世界也一直在采取各種手段試圖與清廷交流,比如說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英國使團向中國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表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
而乾隆帝以無先例為由拒絕了英國的要求,他認為中國作為天朝上國,不需要外國的商品即可自給自足,雙方不存在平等貿易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