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他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中年男人最大的劫難是:三十不立,導致四十迷惑,結果到了五十還不能知天命。所以,三十而立最重要。
三十而立,立什麼?
有人說是成家立業。膚淺了。孔子不是民政局職業介紹所的,他是個思想家,當然說的是思想方面的立。
說白了,他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歲的時候,對社會對世界對人生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所謂正知正見,所謂三觀正。到了四十,經過檢驗,完全適用,啥迷惑都沒了。
而這個正確的理解,不是來自于他者,而是來自于自己。這樣,才能活出自己,把自己立起來,而不是活成別人,依賴他者的思想,把自己活成一個大他。
活成別人,那不叫立,那叫被洗腦。十五歲志于學,可以暫時被人洗腦,但要有主見,看看別人的觀點是不是正確,是道德枷鎖還是消費引導,是照抄書本還是智慧真言。
不斷學習,不斷檢驗,不斷批判,去偽存真,到了三十,自成體系。
如果三十歲,還把別人的思想,尤其是很多別人互相矛盾彼此攻擊的思想當成自己的拐棍,那能叫自立麼。不瘸才怪,不躺平就已經很堅強啦。
所以,自立就是人本主義,是西方哲學的自由意志,是東方莊子的逍遙游。
人到中年,最大的劫難就是用別人的思想觀念、經驗認知、善惡是非、道德標準過自己的日子。
用人民日報給二代目準備的就業觀指導自己找工作,就相當于用蒼蠅拍打網球,還想打得舒服,你咋那厲害。
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切劫難都是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你多大腳就買多大鞋,你四二的大汗腳穿三六的高跟鞋,那就是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