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打仗體力消耗大,當然會吃得更多,但是打仗還會減員啊,死人是不用吃飯的,所以這不是主要原因。
第一原因是運輸成本問題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不是糧草供不上,而是能送上前線的糧草供不上。而且作戰時期與平時在兵營里相比,物資分發的方式也會有變化,各個部分協調不好就會亂。
你看通遼抗疫期間,被關在家里的人得不到食品補充,是因為物資匱乏麼?不是,是資源調配的環節出現了問題。非常時期,顧那麼多張嘴,本來就需要一整套的科學調度機制。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原因就是——作戰時期,非戰斗人員是會大幅增加的。
現在搞個大型活動,要招待好那麼多人,會征召很多志愿者,這些志愿者難道不管飯?
古代也一樣,打仗可不僅僅是當兵的出征,還會征發很多民夫,而且民夫的數量甚至比當兵的還高!
人家幫你運糧運輜重,難道還自帶干糧?所以戰線越長,非戰斗人員消耗的糧食就越多。
除了民夫之外,如果有大批敵軍俘虜,怎麼辦?無非四條路——或殺、或放、或收編、或繼續拘押。
殺了一了百了,但太不人道,而且殺不好也容易激起變亂。
放了,他們可能回去繼續與你為敵,沒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收編,你就要管他們飯,
拘押,你還要管他們飯。
當然還有一個支線——拘押不管飯,等他們餓死,那就是逼他們反抗了。
所以大軍出征,戰斗人員的糧食消耗可能會增加,但不是主要問題,更主要的問題是運輸成本增加和非戰斗人員大幅增加導致的巨大后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