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并沒有變弱。
薩爾滸之戰后,明軍只是打后金軍戰績比較難看。
打其他勢力,戰績也沒比三大征時期差多少。
比如奢安之亂,明軍表現并不遜于征播州。
奢崇明數萬人攻打成都,明軍倉促應戰,成都守軍只有兩千人。
奢崇明從10月打到12月,硬是沒打下來。
羅象乾跟著奢崇明圍攻成都,一看這種情況,徹底喪失信心,直接帶兵投降明軍了。成都之圍就這麼解了。
到了第二年5月,明軍與石柱土司集結了2~3萬兵馬開始反擊,在合州擊敗奢崇明,殺傷1萬多人。
之后,明軍又攻破奢崇明大本營永寧。奢崇明聯合安邦彥反攻,又讓明軍擊敗,死傷被俘2萬多人。奢崇明土地兵馬盡失,逃亡水西。
平定奢崇明之亂,明軍僅陣亡2688人,水西、永寧軍陣亡2.79萬人,被俘1.
26萬人。要是萬歷多活幾年,永寧之役完全可以算是萬歷第四大征了。
寧夏之役,叛軍也就1萬多兵馬。當時,整個寧夏鎮也就2.1萬士兵,還有不少邊堡是被迫跟著造反的,明軍一來就投降了。
后面平定安邦彥,安邦彥實力比奢崇明強。播州沒了之后,土司里面就屬水西最強。水西安邦彥一反,連帶著貴州、云南十幾個土司都跟著反了。
明軍有幾支數千人的兵馬讓叛亂土司全殲,還有最大的一次敗仗,王三善2~4萬兵馬讓水西全殲。
不過整體來看,明軍還是勝多敗少,最終平定安邦彥叛亂。比如1629年,明軍與水西軍決戰,殲滅安邦彥主力數萬人。
楊應龍叛亂的時候,明軍也有幾次敗仗。
1593年,明軍三路攻打播州,四川巡撫王繼光帶的一路人馬遇伏,死傷大半。
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帶三千人攻打播州,全軍覆沒。
隨后,楊應龍攻打綦江城,五千守軍全軍覆沒。
整體來看的話,明軍平定奢安之亂,跟二十年前平定播州,表現差不太多。
貴陽圍城戰
安邦彥數萬人圍攻貴陽城,貴陽守軍只有七拼八湊的一萬人。
戰前,貴陽城守軍不到3000人。安邦彥叛亂后,貴州巡撫李枟、巡按御史史永安,兩人向湖廣、四川兩省借了4萬兩銀子,從周邊村寨招募了4000人,又專門從湘西山區雇傭了3000鎮筸兵。
剩下的錢,則用來制造守城器械,還買了2萬石米,以供軍需。
本來守軍以為鎮筸兵戰斗力強,就把他們布置在北門迎敵。結果開戰當天,鎮筸兵見安邦彥人多,當場就跑了2500人,就剩450人回到城內。
李枟一看頭都大了,自己這一萬守軍,剛開戰就跑了兩千多。
于是,只能又從城中緊急征召了1500名民兵。
同時,貴陽的600名儒生,也表示愿意幫助守城。于是這些生員就以學政為長官,登城防守。
就這樣,面對這支由明朝地方守軍、貴陽市民、周邊村民、苗兵、鎮筸兵、儒生等,七拼八湊出來的八九千人馬,安邦彥那幾萬大軍(號稱十萬),強攻了十幾天,硬是沒打下來。
期間,貴陽守軍還兩次反攻出城,殺入安邦彥大營中,殺敗叛軍,然后把叛軍輜重運回城內。
安邦彥圍了四十多天,也打不下來貴陽,就開始改變策略。故意放明朝援軍入城,以消耗糧草。
之前,共有兩支明軍救援貴陽。一支3000人,從云南來。另一支5000人,從四川來。結果,這兩支援軍在半路上,遭到叛亂的土地伏擊,全軍覆沒。
這次,明朝調集了2萬兵馬,分別由貴州總兵張芳彥和都司黃運清指揮,救援貴陽。
到了四月,這兩萬人就順利進入了貴陽城。聽說來了2萬援兵,直接把守城的大小將領嚇壞了,這麼老多人,得消耗多少糧食啊。
結果進城之后,一問才知道,這2萬人是號稱,名冊上一共就1.4人。然后又一點才發現,名冊上1.4萬人,實際上一共就8千人。
加上原來的守軍七八千人,這樣貴陽城內就有一萬五千人了。守軍將領就準備拿下貴陽附近的兩個堡壘,與城市形成掎角之勢,便于防守。
于是,就派出九千人,分成前后兩隊,趁夜攻擊安邦彥軍。結果走到半道,兩隊人馬遇上了,都以為對方是來埋伏自己的土司兵。
于是,兩軍大亂。當夜跑了五千多人。次日清晨,剩余的三千多人退回城內。可見守城的兵馬,也就是明軍中的二三流水平。
不過,這也讓守軍將領松了口氣。
少了五千來人,就意味著每天少消耗五十多石糧食。
就這麼的,安邦彥從4月一直打到12月。期間,每隔幾天就打一次。貴陽守軍到了9月糧食就開始緊張,到了11月徹底斷糧。9月以后,每天都有守軍和市民翻出城,投降安邦彥。
到了11月末,明軍終于在湖廣集結了2萬兵馬,由王三善(蘇三老公)帶領,前去救援貴陽城。
安邦彥聞訊后,日夜攻打貴陽城。這個時候,貴陽城守軍已經不到2千人了,不少人都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開戰之初,600儒生參與守城,此時僅剩3人。就這樣,安邦彥打了十幾天,依然沒打下來。
12月11日,王三善領兵趕到,擊破安邦彥,解貴陽之圍。此時,城中僅剩士兵1000人,百姓200人。
奢安之亂,叛軍實力是遠強于楊應龍的。
《平播全書》里面記錄,楊應龍號稱10萬兵馬,實際兵力4~5萬,精兵1萬左右。整個播州之役,明軍累計斬殺2萬多人。
而單是奢崇明的永寧,兵馬就有3萬左右。再加上安邦彥的水西,兵力應該接近10萬。安邦彥叛亂之后,有十幾個土司先后加入了叛軍,叛軍總兵力應該在15萬以上,甚至可能超過20萬。
1621~1623年,單單平定永寧叛亂,明軍就斬殺了叛軍2.8萬人,俘獲1.3萬人。
1622~1629年之間,雙方兵馬都有數萬人的大仗,明軍就與安邦彥打了五六次。
對比一下遼東戰場:
沈陽之戰,明朝守軍1.5~3萬人,2天失守。
遼陽之戰,明朝守軍3萬人左右,3天失守。
清河之戰,明朝守軍6500人,1天失守。
鐵嶺之戰,明朝守軍4000人,半天失守。
廣寧之戰,西平堡守軍4000人,援軍3萬人。1天內,后金軍攻破西平堡,擊潰全部援軍。
后金軍和永寧、水西軍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1618~1626年之間的遼東,明朝守軍1萬人以下的城市,沒有任何一座能在后金軍主力的攻擊下,守過24小時。
3萬人防守的遼陽,守了72小時,是這期間明軍在遼東的守城記錄。
遼東很多城市在后金軍攻打之前,已經用了半年到一年時間加固城防。
比如沈陽之戰,戰前兩三個月,明軍就知道努爾哈赤要打沈陽了,一直在加固城防。結果,還是讓后金軍用了一天半時間打下來了。
三大征時期,建州軍應該已經強于明軍了,達到了明軍精銳家丁的水平,只不過缺乏鳥槍、火炮、鎧甲等裝備。
第一次抗倭援朝期間,李如梅如此評價努爾哈赤。
「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厥父為俺爺所殺,其時眾不過三十,今則身自嘯聚者至于七千,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李朝實錄》
李如梅是李成梁第三子,參與過兩次萬歷援朝戰爭,也與東蒙古諸部多次交手。
在李如梅看來,建州戰斗力強于蒙古,蒙古戰斗力強于日本。從戰績來看,也跟李如梅說的差不多。
碧蹄館之戰,日軍四五萬人伏擊李如松四千騎兵。打了一天,明軍殺出重圍,僅陣亡三百多人,而日軍則死傷了幾千人。
1598年,李如松帶五千騎兵出塞打蒙古,遇上蒙古軍幾萬人圍攻,全軍覆沒。
當時,遼東明軍跟東蒙古諸部交戰,大體上是互有勝負,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李成梁跟蒙古軍交戰幾十次,未嘗一敗。當然有一些仗,雙方損失都不小,最后各自收兵,不分勝負。
這個主要是李成梁的水平比較高,其他人就跟蒙古軍互有勝負了。比如之前提到的李如梅,跟蒙古軍交手兩次。第一次,搗巢成功,斬首百余。第二次,戰敗,自己負傷,軍官陣亡十人,士兵陣亡一百五十多人。
當時女真諸部里面,就建州水平比較高,其他水平也都不怎麼樣。比如李成梁打王杲、王兀堂等,都是沒費多少勁,就把對方滅了。
以明軍戰斗力為標準來看,明末戰斗力應該是這樣的:
家丁級別:建州(1600年之后)、大順精銳
兩者之間:俺答、石柱土司兵(還有其他精銳土司兵)、建州(1590~1600年)、大順(1643年以后)
邊軍級別:蒙古諸部
兩者之間:女真諸部
普通地方軍:播州、永寧、水西等土司,緬甸軍,日軍
更弱的:朝鮮軍
不過1590~1600年之間,雖然遼東邊將已經意識到努爾哈赤比較能打了。
但是一方面,努爾哈赤只有幾千兵馬,幾萬部眾,實力并不強,處于可防可控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努爾哈赤一直是「順夷」,從來不劫掠邊境,援朝戰爭時主動要求派兵參戰,還親自跑去北京朝貢,明軍沒有什麼理由打他。
到了薩爾滸之戰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有了50~100萬人口,幾萬明朝家丁級別的軍隊了,這就完全不克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