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可為什麼自薩爾滸之戰后就變得如此之弱?
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
回答1
2023/10/12

ADVERTISEMENT

明軍并沒有變弱。

薩爾滸之戰后,明軍只是打后金軍戰績比較難看。

打其他勢力,戰績也沒比三大征時期差多少。

比如奢安之亂,明軍表現并不遜于征播州。

奢崇明數萬人攻打成都,明軍倉促應戰,成都守軍只有兩千人。

奢崇明從10月打到12月,硬是沒打下來。

羅象乾跟著奢崇明圍攻成都,一看這種情況,徹底喪失信心,直接帶兵投降明軍了。成都之圍就這麼解了。

到了第二年5月,明軍與石柱土司集結了2~3萬兵馬開始反擊,在合州擊敗奢崇明,殺傷1萬多人。

之后,明軍又攻破奢崇明大本營永寧。奢崇明聯合安邦彥反攻,又讓明軍擊敗,死傷被俘2萬多人。奢崇明土地兵馬盡失,逃亡水西。

平定奢崇明之亂,明軍僅陣亡2688人,水西、永寧軍陣亡2.79萬人,被俘1.

ADVERTISEMENT

26萬人。要是萬歷多活幾年,永寧之役完全可以算是萬歷第四大征了。

寧夏之役,叛軍也就1萬多兵馬。當時,整個寧夏鎮也就2.1萬士兵,還有不少邊堡是被迫跟著造反的,明軍一來就投降了。

后面平定安邦彥,安邦彥實力比奢崇明強。播州沒了之后,土司里面就屬水西最強。水西安邦彥一反,連帶著貴州、云南十幾個土司都跟著反了。

明軍有幾支數千人的兵馬讓叛亂土司全殲,還有最大的一次敗仗,王三善2~4萬兵馬讓水西全殲。

不過整體來看,明軍還是勝多敗少,最終平定安邦彥叛亂。比如1629年,明軍與水西軍決戰,殲滅安邦彥主力數萬人。

楊應龍叛亂的時候,明軍也有幾次敗仗。

1593年,明軍三路攻打播州,四川巡撫王繼光帶的一路人馬遇伏,死傷大半。

ADVERTISEMENT

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帶三千人攻打播州,全軍覆沒。

隨后,楊應龍攻打綦江城,五千守軍全軍覆沒。

整體來看的話,明軍平定奢安之亂,跟二十年前平定播州,表現差不太多。

貴陽圍城戰

安邦彥數萬人圍攻貴陽城,貴陽守軍只有七拼八湊的一萬人。

戰前,貴陽城守軍不到3000人。安邦彥叛亂后,貴州巡撫李枟、巡按御史史永安,兩人向湖廣、四川兩省借了4萬兩銀子,從周邊村寨招募了4000人,又專門從湘西山區雇傭了3000鎮筸兵。

剩下的錢,則用來制造守城器械,還買了2萬石米,以供軍需。

本來守軍以為鎮筸兵戰斗力強,就把他們布置在北門迎敵。結果開戰當天,鎮筸兵見安邦彥人多,當場就跑了2500人,就剩450人回到城內。

李枟一看頭都大了,自己這一萬守軍,剛開戰就跑了兩千多。

ADVERTISEMENT

于是,只能又從城中緊急征召了1500名民兵。

同時,貴陽的600名儒生,也表示愿意幫助守城。于是這些生員就以學政為長官,登城防守。

就這樣,面對這支由明朝地方守軍、貴陽市民、周邊村民、苗兵、鎮筸兵、儒生等,七拼八湊出來的八九千人馬,安邦彥那幾萬大軍(號稱十萬),強攻了十幾天,硬是沒打下來。

期間,貴陽守軍還兩次反攻出城,殺入安邦彥大營中,殺敗叛軍,然后把叛軍輜重運回城內。

安邦彥圍了四十多天,也打不下來貴陽,就開始改變策略。故意放明朝援軍入城,以消耗糧草。

之前,共有兩支明軍救援貴陽。一支3000人,從云南來。另一支5000人,從四川來。結果,這兩支援軍在半路上,遭到叛亂的土地伏擊,全軍覆沒。

這次,明朝調集了2萬兵馬,分別由貴州總兵張芳彥和都司黃運清指揮,救援貴陽。

到了四月,這兩萬人就順利進入了貴陽城。聽說來了2萬援兵,直接把守城的大小將領嚇壞了,這麼老多人,得消耗多少糧食啊。

結果進城之后,一問才知道,這2萬人是號稱,名冊上一共就1.4人。然后又一點才發現,名冊上1.4萬人,實際上一共就8千人。

加上原來的守軍七八千人,這樣貴陽城內就有一萬五千人了。守軍將領就準備拿下貴陽附近的兩個堡壘,與城市形成掎角之勢,便于防守。

于是,就派出九千人,分成前后兩隊,趁夜攻擊安邦彥軍。結果走到半道,兩隊人馬遇上了,都以為對方是來埋伏自己的土司兵。

于是,兩軍大亂。當夜跑了五千多人。次日清晨,剩余的三千多人退回城內。可見守城的兵馬,也就是明軍中的二三流水平。

不過,這也讓守軍將領松了口氣。

少了五千來人,就意味著每天少消耗五十多石糧食。

就這麼的,安邦彥從4月一直打到12月。期間,每隔幾天就打一次。貴陽守軍到了9月糧食就開始緊張,到了11月徹底斷糧。9月以后,每天都有守軍和市民翻出城,投降安邦彥。

到了11月末,明軍終于在湖廣集結了2萬兵馬,由王三善(蘇三老公)帶領,前去救援貴陽城。

安邦彥聞訊后,日夜攻打貴陽城。這個時候,貴陽城守軍已經不到2千人了,不少人都已經餓得站不起來了。開戰之初,600儒生參與守城,此時僅剩3人。就這樣,安邦彥打了十幾天,依然沒打下來。

12月11日,王三善領兵趕到,擊破安邦彥,解貴陽之圍。此時,城中僅剩士兵1000人,百姓200人。

奢安之亂,叛軍實力是遠強于楊應龍的。

《平播全書》里面記錄,楊應龍號稱10萬兵馬,實際兵力4~5萬,精兵1萬左右。整個播州之役,明軍累計斬殺2萬多人。

而單是奢崇明的永寧,兵馬就有3萬左右。再加上安邦彥的水西,兵力應該接近10萬。安邦彥叛亂之后,有十幾個土司先后加入了叛軍,叛軍總兵力應該在15萬以上,甚至可能超過20萬。

1621~1623年,單單平定永寧叛亂,明軍就斬殺了叛軍2.8萬人,俘獲1.3萬人。

1622~1629年之間,雙方兵馬都有數萬人的大仗,明軍就與安邦彥打了五六次。

對比一下遼東戰場:

沈陽之戰,明朝守軍1.5~3萬人,2天失守。

遼陽之戰,明朝守軍3萬人左右,3天失守。

清河之戰,明朝守軍6500人,1天失守。

鐵嶺之戰,明朝守軍4000人,半天失守。

廣寧之戰,西平堡守軍4000人,援軍3萬人。1天內,后金軍攻破西平堡,擊潰全部援軍。

后金軍和永寧、水西軍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1618~1626年之間的遼東,明朝守軍1萬人以下的城市,沒有任何一座能在后金軍主力的攻擊下,守過24小時。

3萬人防守的遼陽,守了72小時,是這期間明軍在遼東的守城記錄。

遼東很多城市在后金軍攻打之前,已經用了半年到一年時間加固城防。

比如沈陽之戰,戰前兩三個月,明軍就知道努爾哈赤要打沈陽了,一直在加固城防。結果,還是讓后金軍用了一天半時間打下來了。

三大征時期,建州軍應該已經強于明軍了,達到了明軍精銳家丁的水平,只不過缺乏鳥槍、火炮、鎧甲等裝備。

第一次抗倭援朝期間,李如梅如此評價努爾哈赤。

「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厥父為俺爺所殺,其時眾不過三十,今則身自嘯聚者至于七千,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李朝實錄》

李如梅是李成梁第三子,參與過兩次萬歷援朝戰爭,也與東蒙古諸部多次交手。

在李如梅看來,建州戰斗力強于蒙古,蒙古戰斗力強于日本。從戰績來看,也跟李如梅說的差不多。

碧蹄館之戰,日軍四五萬人伏擊李如松四千騎兵。打了一天,明軍殺出重圍,僅陣亡三百多人,而日軍則死傷了幾千人。

1598年,李如松帶五千騎兵出塞打蒙古,遇上蒙古軍幾萬人圍攻,全軍覆沒。

當時,遼東明軍跟東蒙古諸部交戰,大體上是互有勝負,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李成梁跟蒙古軍交戰幾十次,未嘗一敗。當然有一些仗,雙方損失都不小,最后各自收兵,不分勝負。

這個主要是李成梁的水平比較高,其他人就跟蒙古軍互有勝負了。比如之前提到的李如梅,跟蒙古軍交手兩次。第一次,搗巢成功,斬首百余。第二次,戰敗,自己負傷,軍官陣亡十人,士兵陣亡一百五十多人。

當時女真諸部里面,就建州水平比較高,其他水平也都不怎麼樣。比如李成梁打王杲、王兀堂等,都是沒費多少勁,就把對方滅了。

以明軍戰斗力為標準來看,明末戰斗力應該是這樣的:

家丁級別:建州(1600年之后)、大順精銳

兩者之間:俺答、石柱土司兵(還有其他精銳土司兵)、建州(1590~1600年)、大順(1643年以后)

邊軍級別:蒙古諸部

兩者之間:女真諸部

普通地方軍:播州、永寧、水西等土司,緬甸軍,日軍

更弱的:朝鮮軍

不過1590~1600年之間,雖然遼東邊將已經意識到努爾哈赤比較能打了。

但是一方面,努爾哈赤只有幾千兵馬,幾萬部眾,實力并不強,處于可防可控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努爾哈赤一直是「順夷」,從來不劫掠邊境,援朝戰爭時主動要求派兵參戰,還親自跑去北京朝貢,明軍沒有什麼理由打他。

到了薩爾滸之戰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有了50~100萬人口,幾萬明朝家丁級別的軍隊了,這就完全不克制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0/12
三點回答你的疑問。第一,晚明軍事實力巔峰不在萬歷三大征。晚明軍事實力巔峰在嘉靖末期-隆慶時期-萬歷前十年。這幾十年才是晚明作戰能力的巔峰期,進入三大征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多鎮多兵種大規模混合作戰協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0/12
主要還是「崇禎的憤怒」太有名了,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但這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歷史,1620-1640年間的明軍相對而言還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0/12
一、萬歷三十六年(1608),「巡視庫藏,見老庫止銀 8 萬,而外庫蕭然。」三大征可以慢慢耗,可這一次,沒錢耗了明朝和清朝不一樣,清朝喜歡派幾萬人萬里遠征,被打敗了還能再派幾萬人過去,敗了再派,活活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是挽留帝國最后臉面的一系列戰役,正是因為三大征贏了,帝國的分崩離析才晚了幾十年,如果崇禎不作死還能再晚幾十年,通常國家矛盾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對外戰爭是最好的出路,比如日本,沒有清國的賠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0/12
有人覺著三大征很強,但很明顯,三大征沒有嚇住努爾哈赤。遵義的土司楊家,從唐朝開始就盤踞此地,世鎮700年,他們的土司繼承從來都是選賢的,楊應龍是冒失造反嗎?不是,相反他能力很強。700年從來都是誰強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的明軍十分強大?呃,你有點想多了。明神宗親政之初,明朝先后有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并均以明朝中央取勝告終,被史家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只不過是被吹得過于虛胖,其中兩個——播州和寧夏,都只是內部叛亂而已。有哪個朝代淪落到會把兩場普通的內部平亂吹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0/12
明軍戰斗力不是突然下降的,三大征已經是回光返照了。明軍在薩爾滸的戰略也是基本正確的,戰敗純粹是因為軍隊戰斗力不行。《薩爾滸之戰的戰略博弈》薩爾滸之戰是「精明」心中永遠的痛。前面我分析了明軍「倚角之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0/12
提個有代表性的,萬歷二十三年「薊州兵變」。在官老爺眼里,帶明不需要能打仗但是居然敢和老爺們要軍餉的軍隊,戚繼光靠張居正做后台搞募兵制整出來的戚家軍那都是異端。軍餉,那都應該是用來從皇帝老兒那騙出來給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0/12
《征哱奏議》第七疏:奈諸將用兵不及兒戲,因知從前報捷,盡屬欺罔。陛下神圣,洞曉兵機。自古旌旗以教目,今軍中無旌旗矣;金鼓以教耳,今無金鼓矣;號令以教心,今無號令矣;編之行伍,使知方位,今無行伍矣。軍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0/12
薩爾滸之后明軍怎麼就弱了?就松錦之戰時期的明軍,經歷了明末常年戰亂戰斗力已經大幅度回升了,而且在長期戰爭的壓力下進行了裝備更新,裝備了大量的先進火炮。說句不客氣的話,明末的明軍戰斗力除非是朱元璋、朱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只列舉了打贏的三場,還有打輸和打平的兩場沒算進去呢。北邊那一場不說了,在大明的有力進剿下,女真酋長努爾哈升級成了后金天命汗。南疆的明緬戰爭,結局要好看的多,面對緬軍的凌厲攻勢,大明經過多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0/12
萬歷三大征,第一,西南平叛,完全依靠一兩萬家丁和地方民族宗族沖突磨死 第二,征朝鮮,靠一兩萬家丁和朝鮮地方豪強配合把日本擠下海,不是打敗,即使最后海戰,都是戰死兩個統帥第三,西北平叛,也是磨死明朝軍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0/12
因為軍隊的問題從來都不在軍隊本身,而是上層的腐朽蔓延過來了。北伐的時候果軍何其精銳,結果一統治國家就快速腐化墮落,然后被我軍吊錘。明末的時候也是這個問題,不是軍隊不行了,是國家走到歷史周期律的盡頭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0/12
就沒人想過:也許薩爾滸之戰只是因為對手后金在規模上和作戰特性上與之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才戰敗的嗎?哱拜:規模和勢力完全不能和后金相比。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漢文化,但因為距離的關系文化交流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0/12
明代,像明朝這麼一個正常的國家,可以養兵百萬,但其中絕大部分是一輩子戰刀都沒摸過的軍戶。上過戰場見過血,真正拉出去就能打的精銳,可能不到十萬。正好這最能打的十萬人,就被楊鎬給葬送在了薩爾滸。等新一批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0/12
三大征與其說是明朝的落日余暉,不如說是把明朝后期政治軍事上的眾多問題大量展示出來。細看三大征會發現,里面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了。寧夏之役的問題包括:1.財政和軍餉供給嚴重惡化。這場所謂叛亂純粹欠薪導致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0/12
我覺得壬辰丁酉戰爭,明軍表現的并不是很好,雖然最后日本撤退了,但是從戰役本身來看,明軍并沒有占到便宜,傷亡也遠遠超過日軍,尤其丁酉年的幾次出擊,問題很大。明軍總體組織協同力不高,不同來源的部隊間配合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0/12
因為三大征之前的明朝就已經衰落了,余威已不足以震于殊俗,所以才有了三大征。寧夏之役的起因是戍邊的士卒因為缺衣少糧被哱拜鼓動造反,結果釀成大禍,要是擱洪武永樂時期戍卒第一時間就會把哱拜綁了,哪會有那麼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0/12
明軍打仗靠家丁,李家壓制遼東數十年的本錢靠的就是養了3000家丁。李成梁在遼東喝兵血、虛報、殺良冒功、壟斷遼東商貿之利等,有財力養兵。萬歷十九年,李成梁被彈劾罷官,李家財力大損。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