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學者言: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這句話雖然并不正確,但其所想要表達的觀點倒也耐人尋味——滿清的皇帝,除了六歲就被趕下皇位的宣統,其他人只要是親政的,起碼在處理政務上的態度都還算積極。只不過,這份積極在經過現實的磨煉后,究竟還能剩下多少,那就不好說了。像咸豐這樣,在位期間不斷遇到挫折的,那更是容易「心態爆炸」。
和他的父親道光一樣,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在當代人的認知里,也是一個近乎于透明的皇帝。在歷史課本上,他的存在僅限于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事件,以及他那個執掌晚清大權的老婆——慈禧太后。
事實上,咸豐作為皇帝來看,也確實很糟糕:他喜歡看戲,喜歡玩女人,面對國家的內憂外患,雖然避無可避,但依然選擇了窩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不肯開眼看一看世界的實際情況。
于是許多人便認為,咸豐這個皇帝,對于當時的清朝而言,真可說是「有不如無」,因為縱觀史料,很難看出來咸豐在位期間,到底都做了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
事實上,咸豐的存在,遠比無所作為還要惡劣的多。設若沒有他的錯誤領導,清朝的內憂外患,還不至于嚴重到那樣的地步。對于他這樣的皇帝,我們用「德不配位」四個字來概括,簡直是再貼切不過了。更要命的是,咸豐偏偏又有一顆想要當個好皇帝的心。倘若他能看得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心理上可能還過得去;可他偏偏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責任感,想要在這個位置上證明自我。結果。不光咸豐自己備受折磨,連帶著和他有關的人,也免不了跟著倒霉。
實際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本就不應該落在無能的咸豐肩上。
當年他的父親道光皇帝,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曾經猶豫不決了好一陣子,因為奕詝雖然在皇子里年齡最大,又是嫡出,可道光也看出來了,他壓根就不是個當皇帝的料,才干平平不說,腿腳還有問題。反觀奕詝的六弟奕?,不光天資聰穎、才思敏捷,還能文能武,打小就被道光喜歡。
乍一看,奕詝在皇位的爭奪當中,應該說是毫無優勢的,那為什麼道光最終還是選擇了他來繼承皇位呢?這就要說到奕詝的老師杜受田了。
在道光十六年的時候,杜受田被選為奕詝的師傅,進宮教他讀書。因為他家世代書香,本人又是個大儒,所以道光對他很是信任,後來還把他擢升為上書房的總師傅。在宮里待的時間長了,這杜受田就看出來,道光在立儲問題上猶豫的根源,正是中國皇家自古以來都要面臨的「立長還是立賢」的難題:奕詝歲數最大,在朝臣當中的風評不錯,立他繼位完全符合政治穩定的需要;可是奕?的文才、武功,都比奕詝要好出一大截。
因為滿清皇家從規矩上講,不論是嫡出還是庶出,也不論排行老幾,誰的能力最強,誰就有資格繼承大統,所以客觀來看,奕?才是最適合繼位的人選。
杜受田負責教奕詝讀書,他當然也清楚自己這個學生到底幾斤幾兩,但是他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還是希望奕詝能夠成為太子。既然堂堂正正和奕?較量不是對手,杜受田就給奕詝出主意,讓他劍走偏鋒,在道光面前展現自己的仁愛和孝順,以此來討道光的歡心。
《清史稿》里記載,說有一天道光帶著皇子們去打獵,杜受田知道奕詝在騎射功夫上不如奕?,所以就讓他干脆什麼都不打,以此來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到了當天,道光眼看奕?打了一堆獵物,而奕詝卻兩手空空,于是就問他怎麼回事。這時候奕詝回答說,因為現在是春天,是萬物繁衍生息的時節,我不忍心傷害這些生命,而且我不希望通過較量打獵本領的方式,和弟弟們競爭,免得傷了我們兄弟之間的和氣。
說實話,這個回答其實水分很大。皇上帶你們出來打獵,這是皇家年年都要做的事情,怎麼你早忍心、晚忍心,偏偏到了皇上在立儲問題上猶疑不定的時候,你就不忍心了呢?這不就是在作秀嗎?可是道光還偏偏就吃這一套!聽完奕詝的回答后,道光非常高興,認為奕詝「是真有君子之度也」,在心里給他加了分。杜受田、奕詝師徒兩人一看這招靠譜,于是干脆就一直用了下去,最終就靠這種帶有投機取巧色彩的方法,贏得了道光的認可。
咸豐即位后,為了回報他的恩師,一連串地給杜受田加官進爵。封他為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遷刑部尚書、授協辦大學士……但是對于位極人臣的杜受田而言,這些還不是他的人生理想。對儒家思想深信不疑的他,接下來想要做的,是和他的學生咸豐一起,創造出一個太平盛世。
為此,他鼓勵咸豐廣開言路,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同時保薦了因鴉片戰爭而被革職的林則徐,和已經退休的老臣周天爵。但是這兩位一個在上任的路上病逝,另一個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無功而返,給想要「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咸豐師徒澆了盆冷水。
盡管如此,彼時的咸豐,還是對他接下來的執政生涯充滿了信心的。為了重振朝綱,他罷免了在道光朝權傾朝野的奸臣穆彰阿,并清除了朝中一批碌碌無為的大臣。他和歷史上的大多數皇帝一樣,認為自己治國的經是好經,之所以不靈,全都是因為底下的和尚不好好念。結果呢?不用我說您也知道,在他統治的時候,不但半壁江山被太平天國占據,英法聯軍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入北京,將圓明園等地付之一炬——說來慚愧,這就是咸豐對歷史最大的「貢獻」。
咱們有一說一,到了咸豐這時候,清朝的官吏隊伍里,能辦實事的人,確實是不多了,這也確實是咸豐一朝國力衰頹的重要原因之一。皇帝畢竟也是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下面的大臣不給力,他在上頭撓破頭皮也沒招。可是像咸豐這樣,執政十一年,基本上把朝廷里的爛人挨個用一遍的,也真是不容易!正是因為他的用人不當,使得清朝當時本就風雨飄搖的統治,到他死的時候,已然是搖搖欲墜。
剛才咱們提到的咸豐的老師杜受田,從治國理政的層面來講,其實也應當被歸在這「爛人」的名單里。雖然他的學問很好,是當世大儒,但是在治國方面,這位帝師真的是一竅不通!咸豐剛一繼位,杜受田就給咸豐出了一套又一套的主意,但是說來說去,總歸跳不出儒家經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個圈子。
而他的學生咸豐皇帝又不是個聰明人,出于對老師的絕對信任,所有杜受田提的點子,一律照單全收。可是他們就沒想過,大清的江山為什麼會爛成這個樣子?根源真的是貪官和刁民嗎?大清的制度和體系本身,難道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當然了,杜受田、咸豐師徒眼界狹隘,也有時代的原因。像前面這些個話,放到現在來講,誰都能說,誰也都能懂,可是在清朝,祖宗之法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孔圣人的學說,也是毋庸置疑的真理。甭管底下人是不是真這麼想,起碼咸豐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所以他在用人的時候,也很看重這個人是不是尊重傳統,奉祖宗之法為圭臬。這麼一來,被他重用的人,要麼是只會皓首窮經的酸子,要麼就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騙子了。前者還好說,雖然無能,但也不至于做什麼太大的惡事,可這后者嘛,遇到大事的時候,就免不了要捅大簍子了。
著名的賣國賊耆英,就是后者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滿清的宗室大臣,在道光朝的時候很受重用,曾經和另一個宗室伊里布一道,跟英國人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按說這對清朝而言,應該是個奇恥大辱,耆英雖然只是個簽字的代表,有了這麼不光彩的事跡,朝廷也應當不再重用他才是。可是道光顯然沒這麼想,反而覺得他是處理「夷務」的專家,任由他先后跟英國、美國、法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這就很奇怪了,難道說道光是傻子,不知道耆英在賣國嗎?當然不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