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兵總會有糧草不足的問題?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19

ADVERTISEMENT

這里涉及到兩個學科的問題,第一、是運輸及儲存技術,第二、是食品加工技術。

1、古代遠距離運輸技術的落后導致運輸成本極高,為此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軍事家們,就已經認識到戰爭對糧食的依賴作用。春秋管仲從防御角度提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的觀點。孫武從進攻角度提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至戰國時,不僅軍隊司令部中設置了「主度飲食、備蓄積、通糧道、致五谷」的「通糧」官,而且開始在戰術上利用軍隊離不開軍糧的特點謀取勝利。如長平之戰,秦軍就是以「遮絕趙救及糧食」的戰術,使「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終于全殲四十五萬趙軍。

一些有卓識遠見的軍事家更將糧食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實施就地屯田。

ADVERTISEMENT

漢趙充國攻西羌時,用1萬戰士墾田2000余頃,使軍糧不匱,軍隊能持久作戰,終于取得了殲敵9/10的勝利。

他還總結了「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防御之備」等十二條屯田有利的經驗,是中國有關屯田最早和最系統的軍事理論。但是,兩漢的屯田,還僅限于邊疆地區,其目的也只是解決遠途運輸之難,節省國庫開支。

至三國時,則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內地屯田,目的也不僅僅是保障軍隊供應,同時還帶有擴大農業生產、安置無業流民、發展社會經濟、鞏固根據地的統治秩序以充實國家戰爭潛力的性質。有豐富歷史知識和遠大戰略思想的曹操,就將屯田看作是安邦定國的根本性戰略措施。他說:「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ADVERTISEMENT

魏、蜀、吳三國,先后均實施了屯田,但以曹操實施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效益也最好。魏書說曹操因屯田積谷而「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并群賊,克平天下」。將統一戰爭的勝利完全歸功于屯田,當然失之夸大,且不夠全面,但由于屯田是曹魏恢復生產和發展農業經濟,建立鞏固戰略后方諸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在曹操統一北方和以后魏晉統一全國戰爭中,確實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劉備死后,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決策者,他對戰爭依賴軍糧的關系,不但有理性的認識,而且有親身的體會。他組織的五次北伐,就有兩次是因軍糧不繼而被迫撤回的。所以他說:「糧谷,軍之要最。」為了攻魏,蜀軍長期駐屯漢中地區,多則十萬,少亦五萬,軍糧成為重要問題。

ADVERTISEMENT

諸葛亮曾采用立糧站運米至斜谷口儲存和造木牛、流馬以運糧等措施,但均未能徹底解決。益州雖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所受戰亂的破壞亦較輕,但農業生產發達的成都平原,距漢中前方太遠,蜀中人口又少,要組織一支能及時供應數萬大軍軍糧的后勤運輸隊確有困難,所以蜀漢也采取屯糧措施,在五丈原分兵屯糧,為「久駐之基」,不過規模遠較曹魏為小。

孫策渡江之際,江南還是一個地廣人稀、社會經濟不如中原的地區。以此為根據地,并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除兵源外,軍糧亦是重要問題。孫策遇刺身死,孫權接掌政權后,很快即開始實施屯田,終吳之世,歷70多年,從未終止。孫吳的屯田,凡大量駐軍之地均有,腹心地區亦有,如毗陵即有屯田客「男女數萬人」。

2、由于古代的食物加工技術十分的落后,無法制作保質期足夠長提供的能量足夠高的制式化食品。所以就是糧草到了戰場上也很容易被敵截斷糧草大營

戰場上埋鍋做飯一直以來都是行軍打仗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次做飯帶上幾萬到是十幾萬大軍三天的口糧已經是極限,因為這個限制條件,打仗行軍必須有人專門負責糧草的防衛,并派遣重兵把守,曹操是這方面的行家,每次都出其不意的偷襲人家糧道而取勝。

孫臏與龐涓的戰斗中,孫臏就定了一個減灶之計,灶就是每天做飯的灶台。他第一天讓大家挖10萬個灶,第二天只留5萬個灶,第三天只有3萬個灶。龐涓就以為齊軍斗志渙散,士卒逃亡,他就要抓住最快的速度,在孫臏抵達魏國首都大梁之前就追上他,把他消滅。

漢族農耕區為主的戰爭,埋鍋造飯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幾千年來一直極大的限制軍隊的機動性,而以肉為主食的蒙古人就沒有這個問題。重來不怕被截斷糧道,可以奔襲千里,持續幾個月之久,發起大規模大兵團運動戰,對于對手來講這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優勢。

《蒙韃備錄》也詳細記載了蒙古人的飲食習俗:「韃人地饒水草,宜羊馬,其為生涯,止是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牝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止飲馬乳,或宰羊為糧。故彼國中有一馬者,必有六七羊,謂如有百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如出征于中國,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近年以來掠中國之人為奴婢,必米食而后飽,故乃掠米麥,而于扎寨處亦煮粥而食。彼國亦有一二處出黑黍米,彼亦解為煮粥。

韃靼人生存的地方多牧草,適合牛羊生活,而韃靼人便以此為生,口渴便會喝馬奶,耐渴耐餓。一匹馬每天的產乳量可以供三個人吃飽。有時也會將一些羊殺掉當作口糧充饑。一般來說,家中有一匹馬的蒙古人往往都會放養六七只羊,「謂如有百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

如出征于中國,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盡管飲食習俗仍以肉食為主,但已經開始用米煮粥」。「食無箸,以手舉之,亦無碗,以木盆盛之。」而明朝時期的兀良哈三衛「諸夷已粗制木碗、木勺矣,酋首則以銀為之」。原來飲食習慣是徒手抓食,現在已經出現了粗制的木碗、木勺。

在沒有現代食品工藝之前,戰場上的食物供應,無外乎以上的方式和方法。現代技術到來以后,加工的食品中通常含有少量或大量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

這些產品都極其美味,保質期長,很多還是開袋即食的。

雖然可以極大地延長食物的保質期,任何一個多家都會建立儲備糧食庫,里面儲存著久遠以來的各種肉類和糧食,但是一旦戰爭持續開展,并擴大到全世界范圍,糧食安全依舊十分棘手。

二戰當中,一共有1900萬人在戰場上死亡,同時有2000萬人因為饑餓與營養不良死去。一名從事中等體力勞動的男性,每天需要2800卡路里左右的熱量,一名士兵需要至少3400卡,在東線戰場的蘇聯寒冷地帶作戰則需要4200卡以上。美國軍方在二戰期間給一個士兵定下的伙食標準是多少呢?每天4300卡路里,基本上能滿足在極端條件下作戰的能量需求,日本兵的伙食標準大概是美國兵的一半,為什麼美國能在太平洋戰場上打敗日本?這個伙食標準啊,有一定的說服力。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19
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19
對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對羅馬史略有一點點了解,就拿羅馬舉例吧。為了避免別人說我選擇的都是強盛時代的拉丁羅馬,就拿天天被人嘲諷的敗仗停時期舉例好了。不過這里用的數據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數據,查士丁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19
大家應該知道清水健能一次搞六個,巔峰是90分鐘十五次但是你讓他搞12個,或者90分鐘30次你認為只要清水健身體素質提高一倍就行實際上要提高好幾倍,才能達到一倍的要求也就是建筑里邊說的,當到達一個極限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19
你以為的糧草供應,是點對點,或者說像游戲一樣,有一個虛擬倉庫,前線士兵即時消耗。中間沒有損耗,也沒有調配的概念。但是,但凡稍微講究點物流的游戲,比如《皇帝·龍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語2》,因為有了物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19
首先,還真就打仗吃的多,我平時一天三頓,休息天可以不吃飯躺一天,真覺得餓了,一大瓶冰紅茶就可以了。其次,平時和打仗是兩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19
打個比方,你平時吃飯一天三頓很容易,想吃什麼都有,不想做可以下飯館叫外賣。但是這次你想去沙漠旅游,感受下沙漠風情,你出發前是不是要準備好充足的水和干糧?因此你需要開一輛大點的車拉著這些水和干糧,你自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19
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19
中國古代有一種養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讓當兵的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對于士兵來說,屯田是可以保證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19
因為古代的后勤運輸能力太差了。古代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損耗非常大,甚至有記載十不存一。這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運輸方式緩慢,糧食作為容易腐壞的物品,轉運時間過長會導致部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腐壞變質。二是存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19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漢武帝北征,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24:1的到達率,這啥意思?就是運24噸的糧食才能到1噸,為啥?因為古代沒有木牛流馬,全靠人力,運氣好了還有驢呀騾子呀用用,但一般不會用,除非實在太遠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19
因為用兵打仗和駐扎在一個地方對食物的消耗量完全不同。駐扎在一個地方時,士兵可以征收當地的糧草,就地生火做飯。甚至可以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對糧食的消耗是很少的。用兵打仗時,成千上萬的士兵是需要到幾百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19
最直接的原因,古代路況差,運輸能力差。現代1輛貨車,至少可以運50噸,1天就能跑1000公里。火車更不用說了,2天,就能從上海運送10萬噸的貨物去新疆。海運,30天,30萬噸貨物,就可以從南美洲運到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19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首先大家要明白,古代的軍糧,兩千年來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主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19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中立刻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士兵:「將軍,我們餓,我們要吃飯!」題主:「什麼?你們前天不是吃過飯了嗎?」…………………………題主對于打仗這個事情的態度是不是太兒戲了?打仗不是做游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19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之所以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古代戰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即遠距離糧食運輸問題。對此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詳細描述,詳述如下:「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干糧,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19
同樣是十萬兵,平時可能分散布防在二十個地方,每個地方五千,地方上如果有五萬戶,十戶供養一個兵,不難。打仗的時候,這十萬兵被集結起來,到了一個地方,那就變成了五萬戶供養十萬兵,一戶供養兩個兵,顯然供不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19
因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最難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尤其是要源源不斷的、按時按量的把軍需糧草運往前線,所需人力、畜力其實遠遠比真正上前線打仗的士兵要多的多。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內容對古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19
即使是二戰,大部分軍隊離開鐵路線,碼頭遠點,士兵吃的啥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作戰地域有啥可以搶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19
有一天,你突然穿越了,來到了一個王朝末年:邊陲虜奴反叛,內部流民起義不斷!醒來之時,你發現圣旨駕到,你被封為征虜大將軍,東拼西湊給你湊了五萬人!你率軍浩浩蕩蕩朝著邊陲行進!報:「將軍,兵馬未動,糧草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19
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