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缺乏合適的人才選拔制度。
科舉制直至隋唐才開創,在科舉制之前,國家缺乏合適的人才選拔機制,皇帝眼光局限在身邊的人,因此外戚受到重用。
其實本質上而言,就是人的親疏遠近關系影響了決策。
如果沒有合適的機制推選優秀的人才,自然是用離你身邊最近的人,這是人之常情。
如果沒有社會招聘制度,你辦一家公司,也會用自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兩漢時期,就是缺乏社會招聘的階段。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兩漢有察舉制,但察舉制的本質是地方推薦,地方會推薦什麼人,當然還是皇親國戚。
因此察舉制發展到東漢末期,已經無法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初衷,魏晉南北朝發明了九品中正制,但九品中正制仍然是察舉制的延續和發展,本質上無改變,最后也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形成了穩定的社會階層結塊,無法實現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初衷。
察舉制的本質是推薦,科舉制的本質是考試。
這決定了前者難以逃脫關系的怪圈,后者才能徹底擺脫關系。
至于幼主登基,這在哪個朝代都有,不是兩漢所獨有。
關于為什麼不用宗親勢力
宗親勢力是一把雙刃劍,除了太子一脈,其他宗親本質上是對皇權的威脅,他們本身具有皇位繼承權,因此皇帝對于宗親是持提防態度的。
此外,西漢實行的是分封制與郡縣制雙軌制,在漢武帝推恩令之前,地方宗親勢力尾大不掉,是皇權的巨大威脅,還釀成了七王之亂的暴亂,重用宗親更加不可能,反倒偏向于用外戚制衡宗親。
外戚不同,本質上權力來源還是女人,封建男權社會下,女人天然不具有繼承權力的正統性,比起天然可以繼承大統的宗親勢力,威脅性相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