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久,發現掉入了思維誤區,簡單梳理一下就是,慈溪太后的治國手段是高(延長壽命)還是低(縮短壽命)
此時的慈溪太后面對的問題有
1.太平天國
2.列強入侵
1和2緊急程度對比一下可知
此時太平天國是想滅亡清朝,而列強目前還是簡單的想要做生意,所以正常策略為與西方交好,購買西方武器裝備,使用先進技術,干掉太平天國,然后武器自主化,使得后期西方與中國關系逐步正常化。
而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問題上,有兩種選擇,1啟用地方勢力自主鎮壓,2自己練兵鎮壓。結合唐朝藩鎮割據等史實不難推斷,使用地方勢力自主鎮壓屬于造爹行為,為下策。而作為事后諸葛亮,不難發現太平天國在結構上有著諸多問題,其實完全有時間自主 練兵進行鎮壓。
所以總結一下
最差做法:積極與西方開戰,太平天國之后解決。不學西方任何東西,鼓動地方自己募兵作戰。
最優做法:與西方交好,積極解決太平天國問題,努力學習西方技術,中央自主訓練新兵
然后我們看一下慈溪的做法
積極鎮壓太平天國,進行洋務運動,啟用地方軍鎮壓太平天國。
其中洋務運動遭到了西方不同程度的禁用威脅,地方軍鎮壓出現了割據傾向,但是大體上還能聽從調遣。
這一階段屬于中策,不好不壞吧。
太平天國后,慈溪面臨的問題:
1.支持李鴻章的海防政策
2.支持左宗棠的塞防政策(很多會說左宗棠是兩個都支持,但是朝廷就那麼點錢,總有個先后順序,有錢的話誰不想全要?)
塞防海防屬于無解的爭論,所以選擇哪個都一樣
最后選擇了左宗棠的塞防政策為優先政策。
得到的結果是保住了新疆,直接問題是導致琉球被日本占領
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
1.甲午戰爭速戰速決
2.甲午戰爭持久戰
這里是一個比較微妙的選項。如果選擇持久戰,那麼日本最后一定是戰敗的,但是關鍵在于,當時的清政府能夠撐住長久的戰爭嗎,別日本沒打完,清政府先倒閉了。以及日本打持久戰,究竟能打多久呢?
這里沒啥客觀判斷,我說一下自己的直覺。
我覺得清政府能撐住,能在自己垮掉之前迫使日本放棄擴大權益。最后的非常有可能變成中法戰爭的局面,即我們需要開放幾個通商口岸,但是沒有領土丟失,朝鮮估計保不住,但是如果清政府打的努力一點,或者是有外部勢力干預,有可能在朝鮮與中國的邊境地帶形成一個非軍事區。所以我本人傾向于打持久戰是好的策略。
接著是義和團問題:
疑似西方干預中國內政(就是干預老太太繼續把持朝政)
1.放任義和團打擊西方國家
2.謠言而已,自主打壓義和團
這里很明顯的是,慈禧太后意氣用事,宣戰11國,導致了大敗,現在也沒證據西方國家要慈溪下台,即使真的要,也不至于宣戰那麼多國家。所以屬于昏招。
風雨飄搖,八國聯軍之后如何改革
1.休克療法
2.逐步推進式改革
說實話,從歷史上看,選擇休克療法的國家大部分都完蛋了,這里慈溪選擇的逐步推進改革屬于上策,但是由于前面八國聯軍問題,以及宣傳不利,沒革命黨厲害,最終導致失敗
綜上來看
慈溪的政策屬于中策,如果有比她強的人存在,大清還能繼續延長壽命。但是如果道光之類的皇帝是個弱雞,出的政策比慈溪差,那麼慈溪就是延長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