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大約也是喜歡時間最久的,從剛讀完論語,一直到今天,已經有小二十年了。我收藏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這種通讀版的《史記》,也有梁玉繩《史記志疑》、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正》這樣偏學術的作品。
之所以喜歡這麼久,是因為它既通俗,又雋永。文學性強,作者的認識又經常是超乎史學,而展現出一種驚人的務實與敏銳兼具的品質。
比如《李斯列傳》里記載了一段軼事。李斯當年還只是個小吏,渾渾噩噩,落落寡合,心中常有不平之意。有次去廁所的時候,看見廁所里的老鼠只能吃些臟東西,而且一見到人或狗子走過來,就嚇得逃之夭夭。後來李斯又去糧倉,看到糧倉的老鼠天天五谷雜糧喂著,吃得飽飽的,看到人和狗子過來也并不害怕。
隨后李斯感嘆道: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你看這句話,寫得多好,一唱三嘆,似將心中塊壘一瀉而出。
一個人是否賢能,就跟這老鼠一樣,(并非是他能耐大不大),主要是看他身處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和社會環境啊!
李斯這話說的很在理。接近權柄的人,會有更多歷練的機會和發揮的空間。身處下位的時候,不高出眾人還好,但凡有點才能,也往往表現為一肚子牢騷。只有到了那個位置,調度的人力和資源多了,事兒才能越做越順手。這是其一。
其二,人做事的成功,無不是在反復試錯中成長的。有句話說的好,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連子彈都不給提供,怎麼練成神槍手?有無處事的干才、征戰沙場的能力,也是得先把人推到那個位置再說,歷練的多了,不行的自然會淘汰下來。
能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連串的考驗與正向反饋中成長起來的。
蕭何跟李斯一樣,都是小吏出身。有秦一代,號稱以吏為師。為了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培養了許多吏才。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吏和官完全不同,是兩條涇渭分明的成長線。一個人要想成為合格的吏,需要有過人的干才,處理實務的能力。這種人天天跟社會的三教九流、黑白兩道打交道,對真實社會的運作非常門兒清,知道關節在哪。
當年呂后的父親搬過來,舉辦party,蕭何就被邀請過來了。為什麼?一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士需要攀附拉攏這些吏們,再是作為能吏也必須熟悉這些重點關注對象。《紅樓夢》里,賈雨村剛剛到任,尋思憑著一腔熱血,為民做主,結果一個還俗沙彌攔住了他,交給一張「護官符」,上面寫著當地錯綜復雜的家族關系。
沙彌在這里,就充當了一個吏的職責。
《水滸傳》里的宋江也是小吏出身,你看他對于當地的社會關系就非常精通,并且混的如魚得水,故而能把縣老爺也蒙得團團轉。
舉凡吏的作用,就是要有干才,精于處理雜務。
這種人天天陷身于各種亂七八糟的人情和事務中去,要沒有安排的能力,他也就吃不了這碗飯。有了這種能力,再趕上風云際會,就有可能逐步攀升,打怪升級,乃至于位極人臣了。
司馬遷把蕭何安排到世家里,很高的待遇了。而劉邦看得最清楚,他是怎麼說的呢: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逐鹿天下,在劉邦眼里就是打獵。其他人的功勛,類似于逐獸的獵狗。
蕭何的功勛則近乎獵人。
這個發蹤指示,雖然不比上陣肉搏,但是需要處理各種線索,并基于已經掌握的線索和能夠調度的工具,去完成整個流程的貫徹。比上陣肉搏要難多了。
史載楚漢相爭時,劉邦在外征戰連年,是蕭何為其坐鎮后方,確保糧食、士兵供給不斷:
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諸位,部隊打仗打的是什麼?后勤啊。
劉邦的后勤保障,全在蕭何這里安排。你說他功勞多大。
而轉輸糧食、供應士兵之類的事情,豈非蕭何初為小吏時就在做的事情嗎?
再說曹參、樊噲。
史書上司馬遷對于曹參的評價其實是不高的,低于曹參實際所具備的能力和建立的功業。太史公言,曹參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其實主要是韓信帶的好。韓信自己後來又永遠健康了,這些功勞和盛名,自然就落在曹參這邊。
即便如此,你也仍舊可以看到,曹參早年,沒遇到韓信那會兒,就已經經常拿先登之功。先登什麼意思,各位不妨自己百度。把個大活人投入到這種環境里歷練,只要不死,一路扛過來,什麼人他也能活成精啊。樊噲更不用說了。鴻門宴大家自小學過,屬于親隨級別的武將。所以說一個人的命運,是真的要看歷史進程。
再比如革命年代的才溪,一個5000人的鄉,出了9個軍級干部,18個市級干部,號稱是九軍十八師的將軍之鄉。可這背后是什麼,是80%的青壯男子都參了軍。結合這個背景看,你還會詫異怎麼一個小地方出這麼多優質人才嗎?
你要是能這麼水里火里趟過來,那你也是條龍啊。
小小沛縣是出了蕭曹,可是還有更多的人在跟著劉邦連年征戰中死去了,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這個事情還有另外一個位面。
劉邦要舉義旗,抗暴秦。這是砍頭的買賣,又不能在獵聘網上發招聘廣告,從哪拉起團隊?
那肯定是有鄉誼的、靠得住的、談得來的,從這里面挑啊。你當劉邦的選擇空間很大嗎?像雍齒這種的,剛出道就把劉邦給賣了,最后怎麼樣?
還不是得一直用著,直到諸將論功,封什邡侯。劉邦但凡不是人才緊缺,也不至于忍著滿肚皮的窩囊。并且雍齒還活到了惠帝三年才去世。
所以啥叫風云際會,這就是風云際會。有天選之人要做事,你正好在視野范圍之內。機會來了,接住了,就能翻身!
《后漢書》里記載過一個小故事,劉秀打完天下后,一次宴請群臣,席間劉秀問大家,如果不是趕上這改朝換代的年頭,諸位現在會是在做什麼?
帝后與功臣諸侯宴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對曰:「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
」帝曰:「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對,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帝笑曰:」且勿為盜賊,自致亭長,斯可矣。「
多年之后,當陳平輔佐漢文帝,為天下宰,一定不會忘記他在河南原陽縣給老鄉分肉的那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