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盡可能復原一下始皇帝選繼承人這個過程中嬴政扶蘇父子的想法,以下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首先扶蘇的母親,始皇王后是楚人(既大秦賦里的羋華),她因為昌平君謀反被從史書上抹除了痕跡,或被殺或幽禁后郁郁而終,這一點是前面答主分析過的,這導致扶蘇的身份一直是他的敏感點。但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環境下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六國未滅之前扶蘇的身份肯定是顆雷,六國平滅之后可就未必。
眾所周知六國復辟勢力一直存在,始皇帝至死都未能剿滅,那麼嬴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他顯然不可能寄希望與胡亥。因此嬴政晚年應該是類似劉徹的想法,希望下一任改變自己的策略去和六國勢力和解。建立在這個目標上,扶蘇的楚國血統便成了金字招牌。楚國是六國中人口最多國力最強的,復辟勢力也最大,一旦扶蘇繼位,楚人必會認同這位有羋姓血脈的秦帝,也就剪除了楚國復辟勢力根植的土壤。
穩楚地則安六國,這筆賬嬴政不可能算不對。
有人說既然想與六國勢力和解,扶蘇的政治主張嬴政生前為何不接受,為何不確立扶蘇為太子?這也很簡單——因為他想盡一生之力做一個嘗試,一個徹底剪滅六國勢力的嘗試,但很顯然他失敗了。嬴政不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扶蘇便是他為失敗安排的退路。成功了當然最好,失敗了大不了扶蘇上台給六國勢力一定的權力再徐徐圖之。而若是立了扶蘇為太子,六國勢力便會知道嬴政愿意妥協,相當于提前認輸。這才是嬴政不立扶蘇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真的相信什麼長生不老。
嬴政對扶蘇的態度在「上使外將兵」時就已經很明顯了,若非有意立扶蘇為繼承人,又怎會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軍隊大佬蒙恬,有機會染指四十萬邊軍。自己活著邊軍自然聽自己的,一旦遭遇不測那四十萬軍隊就是扶蘇的親兵,縱使有人圖謀不軌又怎能擋住其兵鋒?嬴政的布局可謂是環環相扣萬無一失,既能追求上限又可確保下限,展現千古一帝之風范。
可他卻漏算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自己的高傲導致他不可能將這些盡數告與扶蘇,而正是扶蘇理解上的偏差葬送了一切。
扶蘇篇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