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隘就是物流節點。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皇家海軍守著好望角,蘇伊士,馬六甲……就能控制全球海洋。按道理,海洋那麼大,開著船繞行總比人在陸地上翻山越嶺來的容易,那為什麼法蘭西德意志和沙俄就是突破不了英國霸權?就是因為,繞著跑成本太大了,不可預知因素太多了。
日俄戰爭的時候,沙俄波羅的海艦隊試圖繞行整個歐亞大陸去襲擊日本,結果路上加個煤就能被英國冷嘲熱諷,甚至于葡萄牙都沒給好臉色,最后到了地,黃花菜都沒趕上熱的就讓小日子一頓招呼。
所以你說為什麼不繞,那不是不想,能繞早繞了。繞開,一來面臨的是巨大的物流成本,二來還得面對諸多不確定性,戰國中期,趙武靈王曾經規劃過繞開怎麼都進不去的函谷關,直接從云中九原方向南下襲擊咸陽,突襲滅秦,也就是從今天的內蒙,陜北南下,穿過我家去打西咸新區。
我們都不說怎麼解決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保證后勤的問題(就算當時是黃土森林,也是一樣困難),就這麼長的繞行路線,首先就很難做到保密,北邊兒的蠻族也不是傻子,秦軍稍做準備,就是趙國不可逾越的巔峰。何況,路還那麼長,趙軍飛騎再快,也得掂量下榆林到西安的距離震撼,所以最后這計劃也就胎死腹中,強如趙軍,也仍然不敢打我家門口的注意,最終選擇去死磕函谷關。
當然,你要說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也是不對的,中國歷史很長,長到什麼合理的,不合理的,開心積極的,狗屁倒灶的,神奇的,玄幻的事情幾乎都發生過。
宋末元初,面對南宋在西川,京湖和兩淮構建起的堅固防線,蒙古帝國是一籌莫展,甚至于在山城還搭上了一個大汗,這種情況下,從蒙古變成大元的元軍,搞出了一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頂呱呱的超長戰略大迂回。
我的紅線畫的很粗糙,但忽必烈的意思大概就是那麼個意思,有一路元軍,不再跟重慶兇的批爆的漢子妹子們死磕,而是選擇下吐蕃滅大理,然后一路繞著中國西南方東進,最終配合正面主力一起,在崖山逼的宰相背著皇帝跳海,滅亡了這個正面防線固若金湯的王朝。
但這樣的行為幾乎不具備可復制性,一來元軍本身對后勤的依賴程度低,二來元軍在西南方向的行動出奇順利。雖然大理末代皇帝也算堅持抵抗,但抵抗的水平帶給元軍的阻礙可能還不如金沙江。當元軍吹著羊皮革囊跨江而來之后,剩下的就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了,無論是皇帝段興智還是相國高祥都無法阻止。可如果,如果那時的云南是李定國或者沐英,甚至于是吳三桂或者南詔,那這只無法迅速打開局面的元軍,都會收獲一點由眼前的滇人和身后的川人帶來的一點小小的夾擊震撼。
而且,最終這只繞行軍隊能夠獲得戰果,很大原因還是在京湖兩淮的元軍主力取得了突破。
所以,繞行是一場豪賭,而且是勝率渺茫回報不大的豪賭,賭贏了什麼都好說,賭輸了可能遭受的是無法承擔的損失。
秦國一代名將司馬錯,在歷史上的最后記載,便是在繞行攻擊楚國的路上,然后就沒有了,泥牛入海,生死不詳(當然現在肯定是死了)。而上世紀初,我們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嚴格意義上也是一場大規模的繞行,以工農紅軍的優越制度,兵員素質,高昂士氣,最后在長征勝利的時候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我想不需要我過多贅述。
所以,繞行攻擊這件事,段位太高,一旦使出,既分高下,也決生死,贏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輸了是國破家亡當褲子,不是手頭有兩把刷子的名將,輕易是不敢下這個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