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不缺糧???
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主要史籍《左轉》《史記》《戰國策》等等都是竹簡,惜字成金,很多戰爭只簡單記載了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結果,你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而秦趙的長平之戰就被推測出來是缺糧頂不住了才換的趙括。而同時也推測出來秦軍也是捉襟見肘,要不然不至于坑殺40萬趙軍。當然,這里面也有很多問題,但已經說明并不是沒有糧草的問題,只是史書記載能力有限。
另外著名的管子的糧食戰爭,也已經說明了春秋時代的人們是認識到糧草的重要性的。只是可能沒有後來玩的那麼花而已。
而三國時期已經有紙了………記載就明顯多了起來,請牢記這個知識點,造紙術是由東漢蔡倫發明的……
有紙之后,我們能了解的東西就多了:怎麼準備戰爭的,都誰參加,發生了什麼,誰比較厲害,誰戰功較高,誰被世人稱頌,結果如何,為什麼是這個結果等等……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說明題主不知道歷史的流傳需要載體…………
然后說諸葛亮的缺糧問題,河流改道的問題我也不說了,蜀地崇山峻嶺運糧成本高我也不提了,我說說在戰爭中糧食的作用。
以一出岐山斬馬謖那次來說。
先看個簡略圖,因為是談糧草的作用,所以我做了簡化,相當的簡化。
簡單來說就這三個地方的相對關系,諸葛亮主力越過了岐山直接進入了隴右,街亭就是后方的一個重要節點,需要分兵防守。
這個是歷史上諸葛的選擇,因為蜀地糧草困難,所以諸葛亮一出岐山的計劃就是主力盡快拿下隴右,用隴右的糧再圖謀長安。
而魏國看穿了諸葛亮的弱點,街亭,主力不管隴右,直接奔街亭去。趙云的疑兵作用和剩下的事我就不用提了,因為簡化。這就是在蜀國缺糧前提下做出的戰略規劃的漏洞,但假如蜀國不缺糧呢??
是不是可以反過來??
趙云也不需要疑兵了,帶著馬謖以偏師慢慢掃蕩隴右不用著急,諸葛亮帶大隊人馬在街亭等魏國的應對,魏國如果偏師去隴右,諸葛亮可以再派一只偏師抄隴右的后路;魏國如果主力去隴右,那麼諸葛亮就可以主力進長安,或者其他選擇也可以。
這就是「攻守之勢異也」。
糧草的作用也在于此,你有更多的糧草意味著你有更多可選的戰略空間。畢竟真實的戰爭不是游戲,游戲里要麼沒有后勤的概念,要麼只管出兵不管撤兵……畢竟出兵和撤兵的理論糧食消耗都是一樣的。
諸葛亮最終失敗的原因很多,糧草壓榨了他的戰略選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歷史為什麼那麼多人說諸葛亮偉大?
因為那些人不但知道諸葛亮的漏洞,也知道他為什麼有這些漏洞,并了解諸葛亮為了彌補這些漏洞做出的努力。
說簡單點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所以挖掘諸葛亮漏洞并以此說是諸葛亮不行的那幫人,不過是不懂門道的外行而已。
就像這個題主一樣,既不懂歷史的載體變化,也不懂糧草對戰略手段的影響。
最后再加一句,基礎知識很重要。
認字,不是文盲并不代表基礎知識足夠。這個問題和我的回答就很說明問題,他問問題一句話就夠了,可他缺乏的基礎知識需要很多佐證去進行說明,而且我的說明已經非常簡化了,他的問題一句話30個字不到,我的簡化說明就要1000多字。
所以……別說有知識的人不樂意回答……
基礎知識都不懂,真的很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