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能預料到啊。他們也未必能到自己可以能為開國元勛!
當時元末亂世,人賤如狗。
就是後來的朱元璋,當初的朱重八從皇覺寺出來討飯,都未必覺得自己能活下去,更沒想到自己可以成為九五之尊,創建大明帝國。
劉基劉伯溫沒有遇到朱重八,也只是一個滿腹才華,不受重視的小官。生存都是問題,不然怎麼可能投奔當時從事最危險事件,未知前途和生死的朱元璋。
而徐達、常遇春等都是這樣子,他們都是窮人,為活命而奔波,遇到了朱元璋,他們才集合在一起,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滅掉陳友諒,張士誠,北逐元帝,建立大明帝國的。
可以說,在這之前,他們有N個可能會餓死,會成為炮灰戰死,會傷重不治而死,也有可能被俘殘殺而死。也有好多的戰友,比他們長得帥,有才華,有能力的戰友,都因為這樣或者那樣偶然的因素死去。
大浪淘沙,經過無數的偶然,存活下來,成長起來,成為開國元勛坐到了那個位置。
無數的人才經過戰爭、自然的淘汰,留下來的優秀者,成了朱元璋、劉基、常遇春、徐春等人。
這是他們的成長。
再說朱元璋殺功臣,并不是說朱元璋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畢竟都是一起趟著血海,冒著箭矢,放心把后背交給對方,一起從千軍萬馬沖出來的,為什麼不能共富貴呢。
因為環境變了,大家都變了。
有人是個人欲望膨脹,覺得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的,比如說胡惟庸之流;也有是任用私人,結黨營私的,胡作非為的,比如說楊憲,比如說藍玉(可能不對求指教,我不是專業人士);也有已經跟不上朱元璋的思路,跟不了他的腳步,反而起阻礙作用的。
當然也有,你值得懷疑,為防你們動手,我先動手殺掉的一批人,比如說常遇春等。
還有一批,就是為了孫子朱允汶順利登基,而提前鏟除的一批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