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
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
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召大量的隨從部隊。
常備軍,也就是完全脫產的軍隊,這種東西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部隊,說是鈔票焚燒器也不為過。
目前是世界上歷史主流認為,人類最早出現的常備軍應該是波斯帝國的「長生軍」,人數一萬人,出現的時間是公元前500年(中國在周朝)
那麼波斯帝國有多大呢?
這麼大,左邊那個是地中海,綠色那個是古希臘。
作為古代同時期第一強國(不要懷疑,周朝真打不過他),波斯帝國集合萬民之力,最后就懟出一萬常備軍來,平時還當寶貝一樣不能派出去。
那平時打仗用什麼兵呢?
答案是征召兵,也就是原本務農的農人,戰爭時候征召過去打仗。
這玩意在各國都是如此,在古希臘他叫公民兵,在春秋戰國他叫國人,在日本他叫足輕。
總而言之,古代人可沒有那麼多糧食去養什麼職業部隊,就算養了,那也是不能隨便拉出去消耗的大寶貝,要留在家里的。
我們聽到的那些強悍的古典時代戰士,比如斯巴達戰士,魏武卒,秦銳士,馬其頓銀盾衛隊,羅馬鷹旗大隊,這個那個聽起來很厲害的,都是當時的常備軍,是到最后拿去一錘定音的同時代超級戰士,絕對不可能拿去打絞肉戰的。
這就導致,一旦打仗了,你就沒有農民拿來耕田了,錯過了農時,田地就荒蕪了,你來年就饑荒,這是一整套體系。
就算到了比較近代,常備軍比較少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比如十五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攻陷東羅馬的時候率軍十萬,但其中強悍的常備軍(禁軍)也不過兩萬有余,剩下八萬人都是征召來的。少了八萬健壯的農夫,可想而知糧食產量必然會受到影響。
再比如明朝軍屯,一直都是2成—3成常備軍+7成—8成軍屯兵的配置,常備軍也只有1/5的數量,只要打起來,軍隊里絕大部分人都是原本的糧食生產者了。
2:平時軍隊可以餓肚子,但是打起來你不敢讓他們餓肚子
平時的糧食一定夠麼?其實未必。
比如宣德皇帝時期,宣府大同的明軍就創造了十四年不發糧餉,士兵們出門賣菜維生的神奇記錄。
西方的東羅馬帝國也不落下風,在帝國瀕臨財政崩潰的時候,很多東羅馬士兵甚至二十年沒有領到糧餉,最后導致守城戰都要靠熱那亞雇傭兵打,不然士兵說不定就嘩變了。
嘩變!對!這就是問題啊!
要是打起來了你還敢不發糧食,你看看前線的官兵是為了你奮勇作戰還是去領對方的糧餉回來砍你?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明朝軍隊絕對不能去領滿洲的糧餉啊,一旦領了他們就無敵了!直接把崇禎沖了!
所以假如軍隊需要的糧食是1,你和平時候給他們0.7,0.5,甚至0,他們也只能忍了。但是戰時你就要拿1.5甚至2,他們才肯給你打仗了,畢竟這時候他們是爺爺,你是孫子了!
上面這倆原因合起來,就導致戰爭往往伴隨著饑荒,這樣題主明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