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合縱,大家合計著由魏國的敖倉統一給糧草,過后還。魏王同意了,事后還賬時一個比一個翻臉快。後來的合縱魏國加入條件之一是聯軍自備糧草。
搞笑事說完了,正經回答下
秦國并不是把六國一個一個滅掉的,而是從孝公算起,經過對東方六國一百年的零敲牛皮糖戰略,零敲碎打的殲滅六國有生力量,將六國疲弱的都不堪一擊之后,在短短九年(前230—前221)里一氣呵成把六國全滅了。
而在此之前,六國,尤其是楚齊燕,對秦國一直缺乏警惕,或者說沒必要警惕。
某不太符合史實的影視作品里,商鞅在變法前說過一句話:
國強一代,屢見不鮮
國強兩代,屈指可數
國強三代,聞所未聞
這實際上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際局勢常態,春秋前期,鄭小霸,而后齊大霸,然后晉大肌霸,最后晉楚爭霸,期間還有宋,秦,吳,越多次加戲自稱霸霸,其中某些霸霸局勢強大時,氣勢上并不比昭王時期的秦國弱,楚國跑到洛陽問九鼎,晉國一家公卿(趙氏)就敢在齊國邊境陳兵十萬威脅齊國交出政敵,而這麼囂張的公卿,晉國之前有六個。
後來呢,晉先沒了!
到了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那可真是四面出擊,河東河內,河中河西,就沒有他不想要的,文侯武侯,讓周圍聞風喪膽,到了第三代甚至稱了王!那嘚瑟的,也不弱你秦啊!
所以,截止昭襄王為止,秦國真正在國力上可堪稱霸的,也就惠文王,昭襄王(武王四年太短,不算)兩代,其中到昭襄王后期才具有壓倒性優勢,還比不上春秋時百年稱霸的晉,而且五國伐齊以前的齊,長平之前的趙,垂沙之前的楚,全都是天下霸主的種子選手,并不是很忌憚你秦。
實際上,在始皇帝真正發動致命一擊以前,真真切切感受到秦國亡國威脅的,實際上也就是三晉中的魏韓兩國,燕國離秦太遠,甚至視秦為牽制自己大敵齊趙的最大希望。
至于楚齊趙三國,一直是秦國的競爭對手,趙就不說了,胡服之后,長平之前是東方第一軍事強國,北并中山,西設云中,國力之強,甚至一度在昭王前期干預秦國內政。
而且昭襄王掉線以后,秦國繼任的國君確實有衰弱之相,守靈王贏柱了守了三天靈就下去了,莊襄王雖然持續了三年,但在位期間,朝中已經有各方勢力的爭斗了,楚國勢力(華陽夫人,昌平君昌文君等),韓國勢力(夏太后)還有趙國勢力(趙姬,呂不韋),都在秦國的朝堂上爭斗,一如當年晉國六卿崛起前的征兆。
所以,即便在昭襄王后期,列國,尤其是并不與秦接壤的燕齊兩國,一直對合縱攻秦缺乏動力,齊國一直覺得秦國還遠,在國力尚存時更在乎自己周圍的利益,結果平燕內亂惹怒了燕,滅宋惹怒了五國,結果爆了戰國最大的冷門——戰國最大醬油燕,靠著百年出一個的名將樂毅和韜光養晦二十年崛起的國力,拉著這個能跟西秦分庭抗禮的東帝同歸于盡,為秦掃清最大障礙。
而從秦國這邊來看,無論是國君還是臣子,在昭襄王逝世后就該走下坡路了,如果把整個秦國作為一段歷史來看,這個已經有近五百年歷史的老諸侯國距離徹底滅亡,也就不到四十年了,差不多相當于光緒時期的清王朝一般……
但是誰能想到這個諸侯國就在臨滅亡前一口氣,硬是攢出了始皇帝,王翦,王賁,李斯,蒙恬……一群不輸于后世開國王朝的陣容。始皇帝即位后,以二十來歲的青年朝氣,先后平定嫪毐之亂,扳倒權臣呂不韋,平定昌平君叛亂,解決朝堂所有的外國勢力,然后秦劍東指,天下大定……
開掛是擋不住的,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有差錯,比如始皇帝和胡亥父子換位、武王,贏柱,莊襄王多活幾年、齊國沒有招惹天下、……那秦國統一都可能如同之前的晉楚魏一般,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