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得看你怎麼理解曾國藩其人了。
圣人?
衛道士?
官僚?
漢奸?
屠夫?
改革家?
依我看,這些都是后人的評價。在曾國藩自己看來,他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精英。
正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才會趨于保守,因為他對自己的見解都沒有足夠的信心,走的太過激了肯定會錯,而且連錯在哪兒都沒法把握。
正因為有精英的意識,所以他才會努力變革,因為連他這個階層都放棄努力那麼社會就徹底沒有希望了,去做一點事,總比什麼都不做強。
這樣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思潮沖擊下的曾國藩,就是歷史展現出來的樣子。他以護衛禮教為信條,卻重用信仰基督教的容閎,他一手打造以文人為核心的湘軍體系,對學生李鴻章收攏的文盲軍閥淮軍也大力扶植,他就是個實用主義者,而且是盡可能不帶成見的實用主義者,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并不是可以教化天下的圣人,只能盡可能的向那個方向靠攏。
推動幼童留學,對于曾國藩來說,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想法了。他知道,這個時代不屬于自己,也不屬于他了解信任可以傳衣缽的官僚,但究竟時代會如何發展,不知道,讓年輕人去試試吧。
成敗不論,因為到時候他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