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李世民怎麼就走出了這個誅殺開國功臣的怪圈呢?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社會等級的差異性造成的!
我國古代王朝常常會有「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現象。有點過河拆橋的意味,開國皇帝在統一天下之后,會選擇性地把對他有威脅的大臣剝奪權力甚至取其性命。
怎麼說著說著,感覺是為韓信量身定制的手段呢?其實上面這句諺語最著名的出處確實是《史記·淮陰侯列傳》。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為何選擇處死以韓信為代表的開國功臣?
還有一個帝王,和劉邦也很像——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的男人,最終榮華富貴。同樣地,不遺余力地大肆誅殺開國功臣,范圍比劉邦更大,手段比劉邦更狠毒。
劉邦和朱元璋成為誅殺開國功臣的代表,很能說明問題:他們都從社會最底層,一步步登上了權力最高峰,中間跨越了不知多少階級。
草根出身的皇帝,難免由內而外的自信和底氣不足,進而產生猜忌多疑的敏感人格。而且,在發家之初,大多和大臣以兄弟相稱,在成為九五至尊后,陛下和臣子這道鴻溝無法越過。臣子也難免不起謀反之心。
比如曹操小時的好友——許攸,投奔曹操之后,在官渡之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自視甚高,屢出狂言,最終因為觸怒曹操而死于非命。(這并非是演義劇情,歷史上許攸戲份不多,可他確實有記錄因恃功而死)
明朝慘被剝皮的藍玉也是同理。
中山、開平二王死后,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占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
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開國功臣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這樣就會被皇帝質疑「你就一個打工人,敢這麼不把老闆放在眼里?」至于那些能力太強,明顯功高蓋主的下屬,皇帝處心積慮除掉他也是理所應當。
至于像韓信這種能力強,還確有謀反之心的臣子,旁觀者反而不應當為他感到惋惜,韓信其實死得其所。這就是社會規律的一部分。
李世民沒有這種跨越層層階級,最終爭取到至尊地位的過程。
李世民是官二代+富二代。
李淵的身世擺出來,大家懂的都懂:出身北周關隴貴族家庭,襲封唐國公。深得隋文帝和皇后垂愛,歷任譙州、隴州、岐州刺史。
李世民為李淵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他才是唐王朝實質上的開國皇帝。
他的人生是一路開掛的,堪稱天才軍事家。他比霍去病更勝一籌。
李世民16歲參軍,去救被突厥圍困在雁門的隋煬帝,從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
19歲淺水原,平薛氏父子,奪取隴西
20歲柏壁,平劉武周宋金剛
22歲洛陽虎牢關,滅王世充竇建德,一戰定國
23歲洺水,擊敗劉黑闥。
在626年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剪除了和他爭奪皇位的兩個兄弟,趁勢逼迫其父李淵讓位于他。從此成為國人津津樂道的仁德之君。
李世民可以說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正面典型。他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并且將其資本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隋末唐初最閃耀的人物。
他對自己的能力有高度的自信,因此他完全不需要將大臣和自己擺在對立面。
他一路走來,當上皇帝,某種程度上而言是順理成章的。他從小便高高在上,唐國公的公子,在滅隋統一的路上身經百戰,沒有任何人的綜合能力在他之上。
此外,很多答主也談到李世民還年輕得很,根本不用像其他年長的皇帝擔心自己去世后,繼位者無法控制權臣的問題。這個答主未考證,不過有一定道理。
唐太宗在位期間最大的一個執政特點便是知人善用,比如李建成的謀臣魏征,李世民既往不咎,將其納入自己的麾下,認真聽取其合理的諫言。
李世民不拿開國功臣開刀的最深層原因,我認為還是他的社會等級一開始就達到了頂點,且人生順利無阻,完全有底氣駕馭這幫功臣。
大家認同本觀點的,可以點贊+收藏,以防丟失。關注我,繼續以史為鑒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