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明朝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清軍呢?
查看全部 43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09

ADVERTISEMENT

野豬皮(努爾哈赤)一手鍛造的后金軍幾乎是一台完美的戰爭機器,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很精銳。

首先你要知道,野豬皮(努爾哈赤)在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里服過役,接受過明軍系統而正規的軍事訓練,在明軍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對明軍非常了解,比崇禎皇帝對自己軍隊的了解深得多,其在統一后金的戰爭中鍛造了一只鐵軍。

我看過的史料記載,后金軍的日常訓練非常嚴格,甚至叫嚴酷,后金軍的訓練時常有傷亡的。后金軍裝備的馬匹也是最好的,明軍裝備的馬匹基本是后金軍挑剩下淘汰賣給明軍的。

同時,后進軍還非常善于學習。與大家想象的不同,后金軍中漢人比例其實很高。炮兵、工兵等技術兵種全是俘虜的明軍,后金軍不少骨干全是原來的明軍。

ADVERTISEMENT

崇禎登上大位后不久,后金軍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攻堅能力,已經不僅僅是野戰能力極強,攻堅能力也非常強大了。

我覺得千年羅馬帝國的歷史上,能和野豬皮(努爾哈赤)比肩的只有阿米尼烏斯一人,其領導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森林,一戰殲滅3個軍團的羅馬正規軍,這成為羅馬帝國最大的敗仗之一。

(阿米尼烏斯是日耳曼部落酋長的兒子,曾經被送到羅馬作為人質,和那些在日耳曼長大的人不一樣,他從小就接受了正規的羅馬文化教育,所以其對羅馬的政治、軍事等了如指掌,并在羅馬帝國的輔助兵中擔任領導職務。)

等到崇禎登上大位后,明朝軍隊的野戰能力已遠遠弱于后金。明軍在野外見到后金軍后,會不自覺地發抖,毫無斗志,更讓人絕望的是,這些在明朝毫無斗志的明軍,一旦投降后金,轉瞬就變得很有戰斗力,個個如狼似虎。

ADVERTISEMENT

很多在明朝默默無聞的下級武將,投了后金后,很快打成了名將。道理也不復雜,人性使然嘛(野豬皮率領的武裝搶劫團伙不打仗就得餓死,打了敗仗更得死,所以士兵個個用命,你不用命,身邊戰友就把你砍了。明軍打了敗仗,只要沒死在戰場,最多是將軍被責罰,士兵被罰俸,反正不得掉腦殼,兩方的生存壓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新入伙的成員,為了被團體的接納,都會表現得特別積極主動。)。明軍野戰能力弱的致命的短板短時內是沒法補起來的,甚至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10年)都是補不起來的。明朝軍隊的所有作戰計劃,明朝的所有國防戰略都必須基于這個事實來制定。

崇禎若想翻盤,就要先和后金妥協,然后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最后才是戰略反攻階段,這個過程會非常漫長,因為明朝調整了相應政策,后金也會跟著調整,不會就地等死,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步步驚心,步步為營,如履薄冰,還不能犯大錯,相當地消耗心血,需要崇禎具備相當的綜合素質。

ADVERTISEMENT

一上位就集中全部主力到野外與后金主力決戰,只會事倍功半,戰略風險極高,是豪賭,而且極大機率是輸。一旦輸多了,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逐步絕望后,文官、武將們就會兩邊下注,甚至主動聯絡后金投降,甚至從內心里期待著改朝換代。豪強地主和巨賈富商會拼命逃稅,并隱匿自己的財產,因為他們覺得明朝氣數已盡,已不可挽救,要麼散盡家財養武裝自衛,要麼蟄伏地下默默等待改朝換代。

只有先防住后金,盡可能不讓后金攻入長城。

只有防住了,就能取得戰略上的大勝利。

因為后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為了生存就必須越過長城搶錢、搶糧、強女人、搶財物,充其量就是一個兇悍的武裝搶劫團伙。但是團伙成員為了求生存,個個都兇悍無比。若一段時間內從明朝搶不到大量的東西,后金的實力就會停止膨脹,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去禍害朝鮮和蒙古。

崇禎需要時間,野豬皮(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知道他需要時間,但是這兩爺子從來就沒打算給崇禎時間。

大西北長期大面積干旱,干旱又導致大面積蝗災,大面積糧食絕收。溫暖的廣州都下起了暴雪,江南魚米之鄉的太湖都塊干涸了,江南魚米之鄉快成荒漠地帶了。人如果長時間沒有吃的,抵抗力就會變得特別差,短時間內大量死人,大量的流民倒斃道路旁,尸體因沒人妥善處理(土埋或火花)而腐爛后,會污染水源,然后引起瘟疫大流行。沒有吃的,只會有更多的流民,更多的流民,就意味著更多的李自成,殺都殺不完。

藩王們巧取豪奪,兼并大片土地,壟斷糧食,哄抬糧價,老百姓就算走投無路,想賣兒賣女賣老婆求活命,也很難。因為短時間內,大量的老百姓賣身為奴,而經濟凋敝,需求減少,賣兒賣女賣老婆的錢也買不到多少糧食。

沒有活路后,流民就會轉而對朝廷極端憎恨,對崇禎極端憎恨,憎恨明朝的腐敗,憎恨崇禎這個「城中癡兒」的無能,然后四處打砸搶燒,主動去給李自成還有后金當帶路黨,求加入。這對明朝秩序的破壞是災難性的。

崇禎的當務之急是集中精力解決明朝最危急的問題——大面積饑荒。

有一個普遍的錯誤,誤認為明朝亡于后金入關,亡于李自成,其實明朝是亡于大面積的饑荒和由此導致的瘟疫。

明末2億多人口,又遭遇小冰河時期(小冰河時期是指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比如整個西北地區連續多年的大旱造就了李自成的「成功」),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絕收。

兩億多張嘴要吃飯,想想就夠讓人頭皮發麻的。

崇禎上台的時候,后金雖然強大,但總規模還并不大,局面也沒有壞到不可收拾的程度。當時的后金從來就是越過長城搶錢、搶糧、強女人、搶財物,搶了就跑,還沒打算入主中原,更沒有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意愿。

充其量就是一個兇悍的武裝搶劫團伙。

后金干掉李自成主力,然后入主紫禁城是撿漏,真的是撿漏。

在這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漢人,真正的滿族才多少人口?

是那些逐漸對明朝和崇禎傷心絕望后滋生極度恨意的漢人幫助后金入主中原的,而這些漢人之所以不遺余力幫組后金,只是為了求條活路,勉強混個溫飽。

崇禎上台后,若能用好魏忠賢,保住大明基本盤問題不大。

只要用好了魏忠賢這個大殺器,崇禎可以天天縱情聲色、吃喝玩樂、聲色犬馬、酒池肉林,然后也許還能挽救大明。

魏忠賢不是你們在電視劇、電影、評書里聽來的形象,莫被誤導。

崇禎但凡有一點點政治才能就知道魏忠賢不能死,崇禎但凡有一點點政治才能就知道魏忠賢是天底下最忠心于他的人,根本不可能主動產生謀殺他的想法。

因為,只要魏忠賢還能喘氣,文官集團就能正常運轉!

只要文官集團還能正常運轉,明朝就亡不了。

然后讓能正常運轉的官僚集團組織老百姓大面積推廣紅薯,玉米,土豆這三樣農作物的種植。

以此解決小冰河期的農業減產絕收困局,解決大面積的饑荒。

只要解決了饑荒,明朝就亡不了。

救明朝不復雜的,魏忠賢加紅薯,玉米和土豆就可以。

後來清朝就是靠大面積推廣紅薯,玉米和土豆才保住了政權的。

救明朝最復雜最困難的就是怎麼馴服強大的文官集團,讓文官集團還能正常決定政策、正常執行政策,正常運轉。

文官集團最大的底氣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文官集團。

就算野豬皮及其后代入了關,進了北京城,我們還是繼續高官得做,榮華富貴得享,只要第一個跪下去三呼萬歲就行,喊誰萬歲不是喊呢,我一個掙工資的打工人,關心老闆是誰干嘛,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而你崇禎的全家老小,你們老朱家的全家老小,都得腦袋搬家,而大小武將也得跟著你陪葬。

這是文官集團最大的心理底氣。

在當時,只有魏忠賢一人能夠震懾、分化、瓦解、馴服已經抱成團的文官集團了。

(魏忠賢當然不是絕佳的選擇,但卻是崇禎當時最優的選擇,魏忠賢出生成長于一個小地主家庭,沒有受過太長時間的教育,做過街溜子和團伙小頭目,確實有那麼一點蠢,在大事上容易糊涂。但是,他的綜合素質是后黨之首,他的能力強在實際操作,最關鍵的是,只有他能震懾住文官集團。

當時留給崇禎的時間不多了,沒時間慢慢跟文官集團推磨、磨洋工,沒有了能把后黨團結起來的魏忠賢,文官集團可以輕松分化瓦解后黨,在朝堂上沒有了制約力量,沒有了生存威脅的文官集團就開始搞黨爭了,而且是沒完沒了的黨爭,為了取得黨爭勝利不惜動搖國本。)

那些什麼具體的從西洋手中進口火器、火炮;從東南亞進口糧食應對饑荒;大面積筑城以鞏固山海關到嘉峪關的漫長防線;收服鄭芝龍及其船隊并以此為基礎打造海軍;擴大茶葉、絲綢、瓷器出口貿易以增加財政收入;鼓勵開礦以解決就業;用經濟手段聯合、脅迫朝鮮和蒙古以此孤立封鎖后金等等,都是些具體的措施,都是魏忠賢擅長的,交給他好了,哪有皇帝直接官這些具體操作的。

認真讀讀史料就知道,魏忠賢是絕對的實干大師和政策執行天才。

最擅長實際操作。

崇禎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一項,那就是籌錢,這是唯一該他認真干的活兒,上面的措施每一項都花費巨大,只有先籌到錢,才能實施。具體如何籌錢,這里先賣個關子,在以后的文章里我會慢慢講。肯定不能是加稅,加餉,加稅,加餉只會制造更多的災民。

有人說按照當時的制度,魏忠賢就算不被殺掉,也必須按照政治慣例去給天啟皇帝守陵。我想說,這實在不是啥大問題,也就是崇禎一句話的事情,文官集團也許會反對,讓他們盡情反對好了,這不正好嘛,這只會讓被魏忠賢團結起來的后黨勢力對崇禎更加忠心耿耿,而且勇于任事,崇禎安排布置的任何事情,魏忠賢都會去拼命完成,效率會很高。

讓文官集團和后黨集團相互競爭,并把競爭限制在良性范圍內就好,讓雙方爭著做事,比著賽完成各項重要任務,這當然很考驗崇禎的政治智慧,但也沒那麼復雜。

還有人說作物選育、本地化培育是一個漫長而嚴謹的過程,玉米、紅薯在明代的產量不能與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的產品進行比較,這是兩種東西,直接大面積種植將會是一場災難。明朝當時已經面臨災難了,太湖水都干了,廣東都下大暴雪,已經是大災難了。

種植業沒有那麼玄乎,紅薯和土豆是塊根類農作物,種植條件要求不高,至于說產量問題,在化肥沒有發明之前,人類的農作物產量都不高,因為肥料只有人、畜排泄物,枯枝爛葉、草木灰。

明朝的紅薯和現代紅薯品種性能并沒有太大區別,現代的很多選育品種只是為了滿足現代人的特殊需求,比如淀粉含量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品種,或者特別適合做油炸薯片的土豆等等。

紅薯和土豆是塊根類作物,和需要開花授粉的禾本科的玉米和水稻還是很不一樣的。

現代紅薯、土豆的產量和四百年前在其美洲老家的產量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化肥的使用,品種性能上并沒有太大區別。畢竟紅薯、土豆是塊根類作物。

這里最應該擔心的,是推廣的速度,以及在推廣過程中的因地制宜,這些才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因為古代文官基本都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家伙,只會機械地下行政命令,搞一刀切,搞呆板的機械執行。本來是很好的政策,可能會因為執行得不好,而適得其反,甚至禍國害民。

這才是崇禎需要十分注意的問題。

只要能一定程度解決饑荒,崇禎就能贏得時間。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09
軍功獎勵制度,清軍超明軍一百條街。后金摸索出來了制度:戰利品全部交公,按功勞再分配。這樣的軍功制度,導致后金刀刃/精銳部隊對收拾戰利品沒啥興趣;打贏了小戰斗,也絕不浪費精力和時間去收集盔甲、金銀、布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09
后金這邊都說爛了,說點他們祖宗的。宋朝使者去金國討論共擊遼國,金太祖很開心,請宋朝人吃飯,宋朝使者驚訝的發現負責端菜的都是金太祖的妻妾。金國的村民殺了只雞,邀請金太祖去吃雞,金太祖欣然前往。金太宗時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09
簡單聊聊這個問題。關于這種說法,我只能說部分認可。后金的指揮層在管理大型作戰的表現上的確由于明朝軍官團體和督撫官員。一方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09
真正通過史料了解過明滿戰爭細節的人會發現明清戰史存在大量非常反「常識」的事實,很多東西的實際情況和網絡上流行的各種通說與meme以及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是完全相反的。例如網絡及民間長年流傳的一大主流印象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09
晚上上知乎看到又有人造謠罵我,回罵一通后發現這個問題下好幾個答主想當然了,隨便說兩句。這個回答下好多人思路是正確的,舉的例子卻完全錯誤。舉的啥例子呢,長山之戰。他們認為長山之戰潰敗,是吳三桂他爸吳襄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09
這是個很大的題目啊。隔一段時間,我會發長篇系列來具體探討。精力有限,今天就隨便說說吧。為了不節外生枝,以1644年3月為底線,暫時不考慮南明。第一,遼東是一個從后勤角度來說,對明軍很不友好的戰場。在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09
宋以后,為防止唐代藩鎮之禍,杜絕武人坐大之弊,朝廷的根本軍事策略是「以文制武」。宋、明兩朝組織大規模戰役,皆由不諳軍事的文臣出任前敵總指揮,統轄幾支規模有限的部隊。武人是不允許掌握方面軍指揮權、統轄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09
后勤層面:清軍:士兵全都有房有地有牲畜有老婆,八旗軍和烏真超哈都還有包衣。明軍:能保證部分屯田的部隊,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待遇最高的關寧軍能每月一兩五,但也時不時欠餉;其余部隊大量長期欠餉。軍制層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09
大清八旗子弟,為什麼就是打不過洪秀全、孫大炮?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看看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09
某些人還甩鍋給朱元璋,正是朱元璋的制度設計與規劃才讓建國達250年的明軍仍有作戰與被討論超過40年的價值,一個80余歲的老人不借外力百米跑了30秒也值得贊揚,換到朝代上卻沒幾個人想的通了,反倒吹噓剛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09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明軍強于清軍,明朝在末年是多線作戰出擊的,當時各地烽火狼煙,滿清只是其中最善于摘桃子的一方。從小范圍微觀視角看,明軍精銳度和作戰意志優于清軍,但從大范圍大兵團作戰視角看,明軍經常處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09
在滿清體系中軍人是貴族,在明朝體系中軍人是文官的奴隸,因為滿清是以對外劫掠為生的政權,而明朝這種農耕王朝是依靠內部生產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09
首先,將官的素質差距非常大,特別是指揮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建州女真是在努爾哈赤多年努力下逐步鍛煉成一支敢打敢拼的精銳的,努爾哈赤打了三十年仗,他的兄弟親族兒子們都是跟著他打仗成長起來的,如皇太極這種十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09
吳襄在大凌河兩次臨陣脫逃,進了詔獄卻毫發無傷,沒多久就官復原職,連兒子吳三桂當上游擊將軍。盧象升抗擊清軍殉國后,幾十天沒人收殮,家屬上訴朝廷兩年才拿到撫恤金。袁崇煥在牢里寫信讓祖大壽回來保衛崇禎,結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09
順治朝規定的綠營工資是騎兵每月2兩,步兵每月一兩,守兵每月半兩。隔壁大明因為不想給戚家軍平均每月1.5兩的工資把人家剿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09
要我拼命,要麼老闆發足錢,要麼老闆給足面子。是又沒錢,又是千里迢迢來救援,血戰退敵,連一個慰問都沒有。這種老闆,還是趕緊自掛東南枝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09
明朝為了不發餉,都能自己干死自己最精銳的部隊,還怎麼打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09
漢族社會的兵農分離很早就完成,大多數人只負責種地,少數職業軍人大多也是18歲以后參軍當兵后學習軍事技能,而蠻族男丁往往十來歲就會跟著父兄學習騎馬和打獵,個人的弓馬武藝嫻熟程度往往更高,因為這是一種自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09
假如你是一名來自登州府的一名軍戶,被征召到遼東松錦前線,臨行前家里向當地千戶老爺借錢給你湊的路費和衣物。到了遼東軍營后,文官老爺對你們說著之乎者也這種完全聽不懂的話,總之就是要報效朝廷,孝忠皇上之類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09
明朝不是打不過清軍,而是想打敢打后金的明軍得不到明朝經費的傾斜,那些不敢打不愿打后金的明軍反而得到了經費的傾斜。首先所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