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他們想過而且也實踐過。
可惜歷史上同盟也好聯盟也罷,最后都是窩里斗。
首先六國各自都有矛盾,讓他們相守相望還行,主動進攻就會牽扯到國家利益。
合縱連橫,是蘇秦張儀的杰作,也是話術的巔峰之一。
當一件事情,被一兩個人幾句話就能搞定,那麼這件事情反過來也會失敗的很快。
歷史上曾有五次多國攻秦的戰役,歷史統稱合縱攻秦之戰,秦朝戰績二勝二負一平(但實際秦國可以算成五場全勝,兩次輸的原因都是之前攻下了很多土地,軍隊疲憊不堪。)。
秦朝雖然輸了兩次,但剩余的兩次,所取得的戰果遠超戰敗時的損失。換句話說,秦國因此更強,但其他國家經過這五次,越來越虛弱。
想要消滅一個強大的對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聯合別人只是一時之計。
六國聯合起來滅了秦國,瓜分秦國土地人口、文武百官后,下一個霸主必然會崛起。那為了抵抗新霸主,剩下五國是不是要再次聯合?
可之后呢,新的霸主死了,下一個霸主繼續崛起。
說到底,反正最后只能是一個國家能活到最后。
另外送題主五個字,叫貴族無國論。
秦滅六國,倒霉的是六國貴族,六國的文武百官,都可以在秦國找到新的工作崗位。
————————————————————
第一次攻秦時,諸國內部矛盾很大,意見不統一。韓趙魏就在秦國邊上,他們很主動,可楚、燕兩國發現秦國目前不會產生威脅,主動性就很低。韓趙魏聯合起來雖有晉國之遺風,可秦朝一戰滅聯軍數萬軍隊。再加之前占領的曲沃、河內、平周、鄢陵、義渠,戰果頗豐。
用現代的話講,韓趙魏全力輸出,楚、燕劃水、義渠輔助,最后被秦國團滅。
擊退攻秦聯軍后,秦國發現自己不消滅背后的義渠,將來會有麻煩。于是發兵入四川等地,消滅巴蜀等多個國家,收編其部隊后,北上進攻義渠,攻義渠二十五城。以此解決了后門的威脅,還達到了富國(巴蜀天府之國)、強兵(巴蜀當地特色兵種)、擴地(同上)三大目的,還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
鑒于秦國這套流程,很明顯是攘外必先安內,等他整合完巴蜀舊地,下一步大家都得倒霉。
果然秦國很快就出兵,先揍韓趙魏、再揍楚國。韓趙魏損失武遂、穰城、蒲阪、晉陽、封陵、襄城等地,秦國此戰終于將領土疆域擴展至中原。
隨后秦攻楚,一戰滅楚軍五萬,攻楚城十余座。
第二次攻秦,聯軍勝(但巴蜀、義渠等地都歸秦了,秦還是更強了)。相當于秦國連續多天沒休息,被人約了父子局,因精力疲憊最后輸了。
秦國被偷家后,痛定思痛,反思為什麼會輸。得出是自己步子邁的太大了,把一些游離在戰局外的墻頭草給逼急了(指齊楚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國家)。
于是采用遠交近攻政策,和東方的齊國拉關系。齊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對于秦國這個遠方的國家,齊國也不擔心他跨過千山萬水來揍自己。
而且齊國當時,對自己邊上的宋國一直眼饞,只是平日里礙于周邊的諸國眼睛盯在那,不方便下黑手(宋國是商朝滅后,周武王封殷商貴族延續宗廟,由于地處中原核心,再加殷商自古做生意有一手。故而宋國雖小,但是塊肥肉。)
在麻痹齊、楚兩國后,秦國迅速出兵,對著韓趙魏繼續下死手。殺神白起一戰滅韓魏聯軍24萬,攻占宛、鄧、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自此韓、魏兩國徹底垮台。
但秦昭襄王此時,忽然覺得人生沒有趣味了,當秦王已經不能滿足自己了。秦國打下了偌大的國土,早就不是區區一個王可以概括了,干脆稱帝,秦國地處西方,就叫西帝好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了西帝,也得有東帝,于是秦國就把齊王稱作東帝。(由此可見,秦始皇的確是秦王室子嗣,和他太爺爺秦昭襄王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
自此東西兩帝并立,我華夏文明邁入新的篇章!
拉倒吧!周王室雖然已經衰敗了,但畢竟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才王,秦國稱帝不就是僭越嘛。但其實周天子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齊秦兩國真就東帝、西帝了,那其他五個國家的好日子是徹底到頭了,與其等死不如趕緊投降。(齊國接受帝號,等于答應和秦國平分天下,也就是齊秦兩國結盟,東西夾攻剩下五國。)
自此,第三次合縱攻秦很快就提上日程,在吹了齊國一頓彩虹屁后,齊國被忽悠的加入了五國聯軍(楚國依舊劃水,覺得秦國是好鄰居)但五國聯軍(齊、趙、魏、韓、燕)還沒到目的地,就開始鬧矛盾了。
對于齊國,這次行動的積極性并不高,輸贏都不重要,對于已經垮台的韓、魏,這次勝利可以拿回失去的土地。 因為想法不同,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當先鋒,最后秦國一看這架勢,干脆我取消帝號,歸還部分土地,你們回家找媽媽,咱們各退一步。
秦國將前占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原地解散,回家找媽媽。
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算平局。
如上文所述,秦國歸還了趙國、魏國的土地,但韓國卻沒什麼收獲,所以衰敗后的韓國干脆抱上了秦國的大腿。
秦國帶著韓國想去打趙國秋風,卻被趙國名將趙奢一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套路擊敗。后范雎入秦,提出遠交近攻之計。秦國想來想去,決定先把楚國揍一頓。
鄢郢之戰,白起以水攻滅楚國數十萬大軍,迫使楚國遷都。
隨后秦國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并吞其土地。
華陽之戰,白起滅魏、趙聯軍15萬,迫魏獻出南陽地區。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45萬,成功讓趙國男人大部分死絕。
邯鄲保衛戰,秦昭襄王想一鼓作氣想滅亡趙國,卻不想趙國臣民萬眾一心,全家總動員,此戰秦國損失慘重,無力再與六國交戰。年幼的阿政此戰逃過一劫,沒被趙國人弄死。
眼看秦國無力,在阿政老爹嗝屁前,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大敗秦軍,并尾追至函谷關后撤軍。
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聯軍獲得了勝利。
第四次戰敗后,秦國雖然損失大,但很快就恢復過來。阿政繼位后,呂不韋掌相國位。此時秦國多次出擊,占領韓上黨郡全部土地,并重建太原郡。 由此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系,并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
第五次聯軍組成后,諸國明白再不合作,國家就要滅亡了。第五次攻秦,聯軍合力攻到了咸陽城外七十余里的蕞地。可當秦國軍隊全力反擊后,聯軍便因兵敗如山倒。
幾年后,阿政進化為秦王嬴政,和李斯組成千古明君賢臣組合,兵刃直指諸國。李斯提出滅諸侯,成帝業、數年內盡兼天下。以此為綱領,秦國軍隊以疾風怒濤之勢進攻六國,一刻都沒有停下來。
自此,六國土地,徹底并入秦國之中。
秦王嬴政再次進化,為秦始皇嬴政。
——————————
而且就算秦國滅亡了,燕、齊兩國也是為他人做嫁衣。秦國的土地跟這兩國并不接壤,這兩國最多分到一大筆錢財,以充當軍費。至于土地只能是三晉和楚國分。 楚國或許可以拿到巴蜀之地,三晉可以進軍關中,擴張土地。
到頭來,分配不均,還是會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