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不會
首先,武帝從開始就沒有過斬太子的想法,衛青在不在武帝都不會。這點可以從戾太子案后續武帝的處理中就能夠看出武帝對太子原本只想「小懲以示大戒」彰顯帝王絕對權威的:
1.武帝在甘泉宮聽見對太子的構陷時,第一反應:「太子必懼,又忿充等,故有此變。」當時長安已經亂了,武帝仍不覺得是太子有什麼大過,直到「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進,歸報云:「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才大怒,覺得太子是「造反」了。翻譯成白話就是:
「陛下,太子鬧事了」(言外之意,太子造反了,您得鎮壓,最重要的是殺了造反者包括太子)
「你們這麼胡搞,我兒子肯定害怕啊,在加上江充這幫犢子,歷來對太子不厚道,我兒子才這麼來氣的。你這樣,把我兒子的使者喊進來,我問問怎麼回事兒」(武帝的意思是哪跟哪啊就造反了,本身還是帶著很重的護犢子的態度)
後來太子的使者怕死不敢進去,這些宵小造謠跟武帝說:「陛下啊,太子確實是造反了,差點把我殺了,我這是拼命跑回來的!」
然而至此,武帝只是大怒,旨意是平息叛亂,但是沒有針對太子有明確的處理意見。
2.平息反叛后,田千秋進言,武帝醒悟。開始肅清構陷太子的宵小,江充夷三族、蘇文這個沒卵子的直接一把火燒死。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兵敗投降后在匈奴被衛律殺死。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衛律這個人,很有意思,考慮到當時漢匈的局面,衛律殺了李廣利我猜測有很大原因是向武帝示好。畢竟高手過招,很清楚互相(衛律和武帝)的情緒和訴求的。
3.兒子方面,武帝一共六個兒子,當時太子劉據、齊王劉閎已死,三子劉旦給武帝上書想進京擔任宿衛「以表孝心」(實際是謀太子之位),結果被武帝一頓訓斥,還削了封地。
四子廣陵王劉胥,班固的評價是「胥壯大,好倡樂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本來就不是候選人,再加上跟劉旦是同母弟,最終宣帝即位后自縊而死。老五就是李廣利、劉屈氂想擁立的劉髆,巫蠱之亂后劉李兩個最大用戶劉髆的人都被處死,劉髆自然不可能成為太子,再加上劉髆活的還沒武帝長。老六就是劉弗陵,前面的都不行了,最后成為了漢昭帝。其實從劉據之后對新太子的選擇上,武帝是夾帶了很多對處理劉據案的怨悔的。
4.武帝一朝,對待劉據舅家這個外戚集團是最寬容的,衛子夫皇后、衛青大將軍、霍去病是衛青后實際的最高軍事統帥,武帝雖然后期有限制衛青的行為,但是是用霍去病限制,本質上還是衛家人管衛家人,最后的托孤之臣還有霍光,從側面反映了武帝在情感上并沒有對劉據、對衛家形成厭惡。
但是太子劉據死后,劉髆的外戚勢力剛剛說了,全都砍了。劉弗陵的母親陪葬了。縱觀武帝一朝,其實對待衛家的情感是最特殊的,這種特殊也是一種愛屋及烏。
另一方面,衛青、霍去病如果在,劉屈氂、李廣利、江充、蘇文等人是不敢用巫蠱這麼粗暴的理由構陷太子,進而引起太子起兵的。太子最大的危機感客觀來自于最大的外援衛青、霍去病先后病逝,政治根基受到動搖,政敵的不臣之心開始萌生。同時后宮中,母親衛皇后年老色衰,寵幸不在,武帝的「子不類父」讓劉據在情感上也存在危機感。
其實司馬光對于劉據結局有個很客觀的評價:「古之明王教養太子,為之擇方正敦良之士以為保傅、師友、使朝夕與之游處。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
今乃使太子自通賓客,從其所好。夫正直難親,諂諛易合,此固中人之常情,宜太子之不終也!」劉據,在政治上少了幾分成熟,就是司馬光所說的「正」,這個正其實包含了出身正、行事正、手段正。劉據本是個柔仁的人,這種人性格中帶著些順從但是極端情況下又容易一次性爆發所有情緒而無所顧忌,最后忽略了自己的「正」。
中國兩大君王,武帝和唐太宗,在太子的問題上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景。好在李承乾沒死,但是看到李世民處理李承乾的方案,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到武帝對待劉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