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史記·楚世家》時,我發現了一個細節: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閑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病。頃襄王三年,懷王卒于秦,秦歸其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楚國人似乎并不討厭楚懷王,相反憐之,如悲親戚。「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懷是中謚。
其實楚懷王并不差,熊槐在位期間擊敗魏國,奪取八城;橫縱攻秦,擔任縱長;滅亡越國,開疆拓土,使吳越之地盡歸楚國。只是大家只記得熊槐在漢中之戰和垂沙之戰的失敗,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被張儀戲耍,那是因為楚國面對是最為強大的秦國。
以君王的標準來評判楚懷王,他不是一個完美的大王,晚年昏庸善變,但是直至死他都沒有屈服于秦王的壓迫、交出楚國的土地。于楚人而言,對他更多的是懷念。一國國君晚年逃奔各國被拒,最后在秦昭襄王的拘禁下憂憤而死,這在楚人眼里是奇恥大辱,悲慘恥辱至極。
也正因為秦王對楚懷王的背信棄義、刻薄寡恩,「諸侯由是不直秦」
後來項羽和項梁起義,為了能夠得到楚地人民的擁護,所以找來楚懷王的曾孫子熊心,再次立為「楚懷王」,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讓楚人想起這段往事,知恥后勇 。
「亡秦必楚」與其說是一種口號、一種讖言,不如理解成楚人推翻暴秦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