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不要敦煌?
查看全部 19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23

ADVERTISEMENT

明朝后期丟失敦煌和河西走廊,在于終明一代,都無法擁有西域——劉煥的書房

新疆不是明朝的領土,新疆是清朝的領土,而且不是藩屬。

明朝沒有管轄全部的新疆地區,只管理了最東部的哈密衛一個地區,新疆在明朝的時候是東察合汗國。

明朝在西域管轄上,不如漢唐清。

說起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往往會提到大一統王朝,最著名且無爭議的就是秦朝、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這9個(不算新朝和武周)。

除去延續時間不到百年的秦朝、西晉、隋朝和元朝,僅僅只剩下漢唐明清四朝(一般指的是更為強盛的西漢)。

可是在民間眼中,漢唐清代表著強盛,明朝則更遜一籌。有人說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對明朝的誤解。但是我們看下地圖,看看發現了什麼。

ADVERTISEMENT

我們看下漢唐明清四朝的地圖。

這是西漢,漢元帝時期的地圖

ADVERTISEMENT

這是唐朝,唐中宗時期的地圖

這是明朝,明宣宗時期的地圖

ADVERTISEMENT

這是清朝,嘉慶帝時期的地圖 這四個王朝,我們選擇了漢元帝、唐中宗、明宣宗和嘉慶帝四個皇帝時期的地圖,這四個時期正好經歷了漢武帝、唐高宗、明成祖和乾隆帝四個武功強盛時期的開拓,版圖是比較大的,正好是最為飽滿的狀態,可以用來對比。

乍一看,領土差別挺大,形狀也大為不同。倒是漢唐看起來頗為相似。

可是,大家關于漢唐強盛,長安萬國來朝的印象都來自于漢唐對西域的經營,正是有了西域和絲綢之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中亞、西亞商人紛至沓來,長安商賈云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 這就是我們對于漢唐強盛的印象。 可是,明朝卻并沒有擁有全部的新疆地區。而這一點事實,大多數人更是聞所未聞。

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漢唐清有西域,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個開拓進取、武功強盛的王朝。明朝沒有西域,在大家眼中,就是一個閉塞自封的王朝。

我們看下漢唐明清四朝的新疆地區。

西漢在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管轄,而西域比起今天的新疆,還要多出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

這是武則天時期的西域,在安西都護府北部,還在今天烏魯木齊地區設置了「北庭都護府」進行直接管轄。

這是明朝的西域,除了最東部的哈密地區在明朝管轄下,叫做「哈密衛「,占新疆地區90%的地區并不在明朝管轄之下,而是一個叫做「亦力把里「的國家,且地圖用色也和明朝不同。

這是清朝的新疆,乾隆帝收復新疆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清末被中亞的浩罕汗國聯合沙俄侵略后,左宗棠收復新疆,并且在新疆設省直接管轄。

就此,我們得出結論:

漢唐清直接管轄新疆,明朝并沒有做到。

所以在一般人印象中,明朝并沒有漢唐清強盛,雖然康熙帝用了安撫南京明朝遺民,在明孝陵上題字「治隆唐宋「,但就西域武功來說,明朝不如漢唐清。

明孝陵的石碑「治隆唐宋「是康熙帝手書 言歸正傳,為何明朝的西域武功不行呢?有三點原因。 1、相比較長安和北京,南京的輻射范圍更不容易到達西北。 我們都知道,漢唐之所以定都長安,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抵御蒙古高原的敵人以及控制西域。 自從漢武帝開辟河西走廊,最終控制西域,斷匈奴左臂后,歷來想要戰勝蒙古高原敵人的勢力,必然要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 漢武帝擊敗匈奴的時候,坐鎮長安。 唐太宗擊敗突厥的時候,同樣坐鎮長安。

漢武帝和唐太宗 而我們知道,明朝在北伐,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朱元璋坐鎮南京,當時明朝的首都還是南京。 就是坐鎮南京的時候,明軍以東南作為根據地,北伐統一了全中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成功的北伐。

朱元璋說:「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

朱元璋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策略是十分正確的,徐達、常遇春攻克山東和河南,隨后徐達直搗大都,和王保保爭奪山西,而馮勝和傅友德則在河西走廊七戰七捷,最終明朝統一全國。 但是問題來了,明朝北伐的大本營在南京,後來朱元璋親自坐鎮汴梁之后,汴梁也變成了大本營。 我們知道,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大量的糧草和后勤。

比如漢武帝時期大破匈奴的河南、漠南之戰,這里的河南指的是河套之南,也就是今天的寧夏。 漢軍的出兵是從朔方郡、定襄郡和右北平郡出擊的,因此才能最終深入漠北,這三個郡分別在哪里呢?定襄在山西,右北平在河北,而朔方在今天的內蒙古。 換句話說,從山西出兵才能攻取漠北,如果是從江蘇出兵,那麼戰線就太長了,所謂的「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明朝的多次北伐都是從中原出兵,補給線太長,所以明軍要想占領西域,難度極大,最頂點只能占領西域最東部的哈密地區,設置了哈密衛。 明軍補給線的問題最終爆發就是在不敗戰神徐達身上。

徐達 徐達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和歷史上的白起、韓信、霍去病、李靖等國之重臣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但是徐達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他遭遇過一次幾乎全軍覆沒的敗仗。這在白起、韓信、霍去病、李靖等人身上是絕無僅有的。 這就是著名的「嶺北之戰「。 這場戰役發生在明太祖洪武五年,這一次朱元璋想要完成漢唐的偉業,徹底消滅北元,所以派出了15萬大軍,要知道,北伐時期,朱元璋也只派出了20萬精兵。

這15萬大軍分為三路軍,中路軍徐達出雁門關,東路軍李文忠出居庸關,西路軍馮勝則出潼關,攻打甘肅。最終,徐達孤軍深入,5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敗給了王保保。 這一次敗仗之后,徐達擔心朱元璋怪罪,沒想到朱元璋也知道是自己心急了,并未怪罪徐達,之后徐達總結了經驗教訓,自己5萬人就想要肅清沙漠,確實太過于冒險,開始了修筑大同城墻,廣積糧草。

從此之后,明朝從進攻轉為防御。 從這里可以看出,明朝一開始的北伐是相當成功的,但是未能取得漢唐一樣,深入大漠的成績,和大本營太靠南有很大的關系。 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來看下漢唐明清都城距離西域東大門哈密的路程,就知道了。

西安市距離哈密市,車程20小時,在一天以內,所以說以長安作為首都的漢唐,在實力允許、糧草充足的情況下,要想統一西域,是最有可行性的。也成就了漢武帝和唐太宗等人。

北京市距離哈密市車程24小時,約等于一天。

后期定都北京的明朝和定都北京的清朝來說,征服西域比漢唐要困難,而明成祖時期還要面對著蒙古的壓力,清朝則早在入關之前,就通過和蒙古聯姻,「滿蒙一家「消除了內蒙古地區的隱患,所以清朝征服西域,也是可行的。 後來清朝收復西域,也是從哈密起兵的,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派遣滿洲鑲黃旗的傅爾丹和大將岳鐘琪來到了哈密,岳鐘琪號稱是岳飛二十一世孫,是否真是不得而知。當時的岳鐘琪跟隨年羹堯出征,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叛亂。

岳鐘琪在哈密發揮了自漢武帝、曹操以來的傳統——屯田。派人開辟了一座「糧城」,就在哈密老城西北,長達167丈,專門囤積從西北等省征集來的糧食,同時,在巴里坤草原開辟了國營牧場,專門養育馬匹,共養育了戰馬上萬匹。

等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經過幾十年的開墾荒地,哈密有了充足的糧食和牧馬,乾隆才有了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的資本。

哈密的岳鐘琪雕像 因此,定都北京的清朝,統一西域,尚且經歷了康雍乾三任帝王的努力,康熙在蒙古地區擊敗了噶爾丹,雍正在青海地區消除了準噶爾勢力,并且在哈密屯田,憑借著充足的糧草,最終乾隆帝統一西域,徹底消滅準噶爾。

難度比起定都長安的漢唐來說,更為大。 最後來看看明朝一開始的首都南京距離哈密的距離。

可以看出,南京市距離哈密市是40小時車程,這個距離顯然太過于遙遠。 在冷兵器時代,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只有半壁江山。

所以開國之后,憑借著豪邁壯氣的明軍北伐,最終也只是占領了哈密衛,要想占領整個西域,難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明朝設置了哈密衛等衛所,這是明朝間接管轄的唯一新疆地區,至于西域其他廣大土地,明朝就完全鞭長莫及了。

同時,也說明了,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要想經略北方邊疆,南京太靠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是有能力統一西域的,但是同時面臨著蒙古壓力的明朝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明成祖 綜上所述,漢唐清能夠統一新疆,而明朝不能,在于明朝沒有這個實力,而這和一開始的首都有很大的關系,明朝首都南京太靠南,要想統一廣袤的西北地區,難度太大了。

2、新疆在宋代的伊斯蘭化造成了明朝征服的困難

之前說的是漢唐明清自身的不同,這里來說說新疆地區自身。 新疆正式成為中央王朝實際管轄地區,源自漢宣帝時期,雖然漢武帝時期最先通了西域,但是還來不及設置管轄機構,到了漢宣帝時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這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轄新疆的證據。 那個時候的新疆,諸國林立,有著名的三十六國,我們熟知的浪漫神秘的樓蘭古國也在其中。此時佛教已經誕生,但是傳到新疆還需要時日。西漢時期,佛教也并未傳到中原地區。

而漢朝滅亡之后,憑借著漢朝的余威,曹魏和西晉同樣管轄著西域,但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最終中央王朝失去了對西域的管轄。 下一次管轄來自于國力同樣強盛的唐朝,通過數十年的征服,唐朝管轄新疆,此時的新疆,堪稱千里佛國,這是新疆佛教最為強盛的時代。

今天的麥積山石窟,還保留著很多犍陀羅藝術風格的佛像,就是例子。

到了唐朝末年,同樣天下大亂,雖然有張議潮的歸義軍,但是無法扭轉局勢,五代十國時期,中央王朝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中央局部統一為北宋,但是孱弱的北宋,尚且不能統一後來的西夏國,更不用說西域了。

而這一時期的新疆,也產生了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接收了伊斯蘭教。 這一時期的新疆歷史鮮為人知,我們都知道,漢唐清擁有西域,那麼,唐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新疆到底什麼情況,很少有人知道。

事實上,北宋時代,新疆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誕生了一個在中原知名度很低的王國,叫做喀喇汗國。因為「喀喇「又是「黑色「的意思,所以也叫作「黑汗「。

知道這個王國歷史的人并不多,這個國家是維吾爾人祖先回鶻人建立的。 回鶻一開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後來因為契丹的興起,不斷西遷,西遷到了新疆地區,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回鶻還曾經出兵幫助唐朝平叛,郭子儀單槍匹馬請回鶻可汗平叛的故事廣為流傳。 回鶻一開始自然是忠于唐朝的,哪怕是安史之亂的亂世,但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唐朝自身的崩潰已經是時間問題了,這一時期,各大節度使開始了瘋狂的兼并戰爭,后世分裂百年的五代十國,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定型。 而公元893年,一支回鶻人在伊犁地區,擊敗了葛邏祿人,建立了一個喀喇汗國。

這個國家後來擴張到了非常巨大的程度,達到了14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後來國家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的政治中心在虎思翰耳朵,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附近,東部的政治中心在喀什,此后,喀什一直成為喀喇汗國的都城。

喀喇汗國在可汗薩圖克時期迅速強盛起來,當時中亞居住著武力十分強盛的塞爾柱突厥人,他們後來建立了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為了和塞爾柱人作戰,喀喇汗國聯合了塞爾柱西邊的敵人,波斯薩曼王朝。

波斯薩曼王朝答應了和喀喇汗國左右夾擊塞爾柱人,但是前提是喀喇汗國要皈依伊斯蘭教,此時喀喇汗國急切地需要完備的信仰來統一國家,伊斯蘭教當時是首選。同時,薩圖克認為到波斯薩曼王朝之所以強大、有凝聚力,就是因為信仰了伊斯蘭教,所以他要用伊斯蘭教來改造喀喇汗國。 薩圖克皈依伊斯蘭教后,公元915年在禁衛軍的幫助下發動政變,奪取汗位,成為喀喇汗國的第三位大汗,薩圖克在全國推廣伊斯蘭教,同時降低賦稅,鼓勵農業、手工業發展,特別是鼓勵回鶻一向擅長的商業,使得喀什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

薩圖克,新疆伊斯蘭化的開端 薩圖克皈依伊斯蘭教之后,果然戰斗力脫胎換骨,有了思想的指引,喀喇汗國幾乎成為中亞霸主,他首先出兵,發動了對分裂的西喀喇汗國的戰爭,占領虎思翰耳朵,統一了喀喇汗國。 隨后,薩圖克帶領喀喇汗國大軍西進,擊敗了塞爾柱突厥人,塞爾柱人向西退出,當然了,他們徹底的潰敗要等到兩百年,西遼的耶律大石將其全殲。

最終薩圖克還發動了對波斯薩曼王朝的進攻,收復了失地,今天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地區。 喀喇汗國最終成為了中亞霸主,隨后,掉頭東進,開始了統一新疆的戰爭,首當其沖的就是南疆持續千年的佛國——于闐。 喀喇汗國和于闐王國展開了五十年之久的戰爭,喀喇汗國幾次攻打到了于闐的首都附近,卻失敗。而于闐也曾經攻克過喀什,但最終也被喀喇汗國奪回。

數十年的戰爭最終讓于闐苦不堪言,而同樣的宗教信仰讓喀喇汗國得到了中亞地區廣大穆斯林的支持,在塞爾柱突厥人的幫助下,喀喇汗國滅亡了波斯薩曼王朝,隨后回師東方,借助大量中亞突厥和波斯士兵的加入,十萬大軍滅亡了于闐。 喀喇汗國雖然後來盛極而衰,被契丹西遷的西遼所滅,但是喀喇汗國在新疆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回鶻人建立的國家,其次,它最先接觸到了伊斯蘭教,在完成了統一新疆的任務后,也給新疆完成了伊斯蘭化。

此后,喀喇汗國被西遼所滅,西遼又被蒙古所滅,蒙古帝國分裂的時候,西域先后是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吞并了窩闊台汗國,新疆屬于察合台汗國管轄。而察合台汗國最終也接收了伊斯蘭教。 到了一百年之后,察合台汗國也發生了分裂,跟曾經的喀喇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一樣,西察合台汗國後來被帖木兒帝國滅掉了,東察合台汗國長期存在,且和明朝并存,又被稱為「亦力把里」,「亦力」就是伊犁的另個一音譯,顯示這個國家的首都是伊犁。 因此,明朝面對的這個「亦力把里「,就是「東察合台汗國「,說了這麼多,才好不容易能夠說到正題。

那麼,問題來了,漢朝能滅樓蘭,唐朝能滅高昌,漢唐能統一西域,為何明朝卻滅不了東察合台汗國呢? 原因很簡單,首先,漢唐時期的西域是四分五裂的,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管理,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唐朝擊敗東突厥之后,西域也變得四分五裂,但是也容易被征服。

可是,明朝時期的西域卻是一個堅固的實體,東察合台汗國,滅亡這個國家的難度比漢唐大多了。 當然了,清朝時期,西域也是準噶爾汗國管轄,難度也很大,為何清朝能占領新疆,明朝不能呢? 這就說到這二點不同了。

東察合台汗國和喀喇汗國一樣,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這個國家和廣大的中亞地區信仰相近,所以能夠獲得中亞地區源源不斷的輸血,就算消滅了中亞,還有廣大的波斯給它輸血,征服難度是非常大的。 漢朝時期的西域城邦不說了,唐朝時期,西域也是佛國,和中亞的很多信仰拜火教的地區信仰不同,很難獲得輸血。

那麼,清朝時期呢? 說起來很奇特,雖然新疆地區在喀喇汗國時期完成了伊斯蘭教化,可是準噶爾是一個信仰佛教的蒙古帝國,它并不是信奉伊斯蘭教的! 所以,在準噶爾遭到襲擊的時候,不僅新疆的維吾爾人,包括廣大的哈薩克牧民所在哈薩克汗國也對清朝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卻不幫助準噶爾,因為他們不是一種信仰,所以沒有義務幫助他們。

因此,西漢時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亞的輸血,因為信仰不同。 唐朝時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亞的輸血,因為信仰不同。 清朝時期的西域,得不到中亞的輸血,因為信仰不同。

但是明朝時期的西域,主要管轄者東察合台汗國,卻和中亞的信仰是相同的,能夠得到中亞源源不斷的輸血,這種情形只在宋朝時期的喀喇汗國出現過。

所以明朝要想征服東察合台汗國,難度是非常大的,還要面臨著廣大的中亞穆斯林。

大家看下這地圖,這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地圖,占據新疆的是「東察合台汗國「,也就是本文說到現在的「亦力把里「。 大家看看它的西側是什麼國家。

是的,就是世界征服史上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 帖木兒是一個突厥化的蒙古人,出生于烏茲別克斯坦,他統一了中亞和波斯,建立了龐大的帖木兒帝國,晚年甚至想入侵中國,但是卻暴斃。 應該說,明成祖當時沒有滅了東察合台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的強盛有很大的關系。

正因為明朝時期,統治西域的王國,主要信仰和中亞是相同的,能夠得到中亞源源不斷的輸血,所以占領難度很大。 我們這里再來回顧下中亞的地圖。

所謂的中亞,指的是中亞五國,除了使用波斯語的塔吉克族之外,其余四個都使用突厥語族的語言。

這里我們有一個忽視的,那就是最近很熱門的阿富汗,阿富汗,有的把它歸類于南亞,其實阿富汗應該也屬于中亞。 阿富汗的穩定對于中國的新疆地區非常重要。 尤其是前文說的,喀喇汗國和東察合台汗國得到中亞輸血的例子,更加證明了,要想穩定中國新疆地區,一定要穩定中亞,廣義的中亞,自然也包括阿富汗,所以阿富汗的安全,對于中國很重要。王毅外長會見阿富汗代表時候也說,阿富汗一定要切斷對于東伊運的支持,這才能保障我國西部安寧。

而為了穩定中亞,中國早在20年前就高瞻遠矚,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借助中亞原是蘇聯加盟國,俄羅斯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因素,中俄一同穩定中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明朝中后期皇帝的不思進取,難有中興之主。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兩點: 1、在開疆拓土方面,明朝沒有漢唐有實力。 2、在自身實力和與中亞的聯系上,漢唐的西域并沒有明朝的東察合台汗國有實力。

一個不如漢唐,一個超過漢唐時,所以明朝征服西域有很大的難度。 但是事在人為,事實上,明朝中期,東察合台汗國也發生了分裂,此時本來是進取西域的好時機。 但是明朝中后期很難有所謂的雄主,一個不如一個,不進思取中,走向了滅亡。 我們都知道,一個王朝到了中期100年左右,必然有一個中興之主,比如漢武帝,比如唐玄宗,比如乾隆帝。

而明朝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開國130年了,也應該有一次中興了。 史學家果然找到了一個: 弘治中興。 可是,雖然弘治皇帝私德可以,一輩子就一個老婆,但是這個皇帝只是一個畏畏縮縮的守成之君,武功方面實在差勁。

弘治皇帝 所謂的弘治中興根本言過其實。不管是懲治腐敗還是開疆拓土,都乏陳可善。甚至武功方面還不如正德皇帝時期擊敗小王子的戰役。 明朝的哈密衛是唯一間接管轄的西域之地,對于明朝皇帝來說,此地是利用來對付蒙古的最前沿,所以明朝十分重視,《明史》評價哈密是「東接甘肅,西距土魯番,為西域諸國之喉咽」,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視哈密,多次詔諭哈密王來京,還賜予他「忠順王」的封號。後來明成祖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和中亞,也是在哈密中轉的。 而對于哈密以西的地區,因為絲綢之路的堵塞,明朝皇帝居然不把這里作為自己的領土,而是當做外國,居然是所謂的「朝貢關系「!而漢唐清都是設置都護府,甚至直接設省來管轄的。

明朝崇禎皇明職方圖中的西域圖

明朝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圖 對于明朝來說,沒有擁有全部的西域,只求能夠保住哈密衛的一畝三分地,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就連這個也無法滿足了。 明憲宗成化年間,東察合台汗國已經衰落,放棄了西部的伊犁地區,來到了東部的吐魯番地區,吐魯番正好和哈密接壤,奪取哈密,成了察合台汗國的首要目標,而在閉塞的明朝人眼中,有的人壓根不知道這察合台汗國哪來的,就把這個國家稱為「吐魯番」,其實就是東察合台。

成化年間,吐魯番率軍攻打哈密,這一次明朝收復了哈密,隨后明朝朝廷開始了一系列爭論,有人建議放棄哈密衛,稱不是中國的土地,還有人建議放棄整片西域地區,甚至西北地區,所幸明朝最終決定暫不放棄哈密。 明孝宗弘治時期,吐魯番幾次攻打哈密,都被明軍勉強奪回,最終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吐魯番徹底攻占哈密,明朝失去了西北的屏障,吐魯番不僅占領哈密,還騷擾明朝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的肅州地區,給明朝造成了嚴重的西北邊患。

弘治皇帝武功真的很為遜色,丟掉哈密,就是一個例子。

面對哈密的失去,腐朽的明朝不思進取,甚至想放棄該地區,盡管該地區的失去已經威脅到了明朝直接控制的漢地了。明朝跟吐魯番斷絕來往,禁止貿易,最終明世宗嘉靖三年,吐魯番大舉入侵明朝,圍困肅州,搶掠了甘州,肅州就是今天的酒泉,位于甘肅省西部,而甘州屬于今天的張掖,已經到了甘肅省中部狹長的河西走廊地區了,只要穿過河西走廊,就能直達隴西陜西地區,這不堪設想。

此事極大震驚了明朝君臣,又開始了對哈密地位的討論,當時的嘉靖朝正好發生了新舊老臣的「大禮儀」之爭,強硬派的老臣們都被打倒了,當時的內閣首輔張驄因為曾經的老臣楊廷和主張對哈密強硬,興起了「封疆之獄」,凡是主張收復哈密地區的官員均受到牽連,領土居然成為了官員們爭奪權力的籌碼,最終新臣們提議,跟吐魯番恢復貿易,至于哈密,沒必要再立王了。

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一輩子醉心權術和煉丹,武功也是一塌糊涂,稀里糊涂地過了幾十年,依靠一些良將才打退了倭寇的進犯。

嘉靖皇帝最終放棄了哈密地區,默認了吐魯番擁有哈密的事實,吐魯番恢復了朝貢,一直到明末。

百年哈密王,從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被冊封,一直到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斷絕,前后延續了135年,最終明朝沒有想著收復哈密衛,進而進取西域,卻放棄了哈密地區,這一投降派的做法引發了巨大的危機,甚至河套地區,嘉靖也不想收復。

可以說,明朝放棄哈密顯示出極大的戰略短視,足見嘉靖皇帝的愚蠢,哈密自古以來就是西北咽喉之地,中原王朝對哈密地區進行統治,借此來保護中原地區的安定。哈密安則中原安,哈密不在了,西北就離失去不遠了。

正是因哈密的缺失,甘肅西北的肅州成為前線,肅州的嘉峪關變成了第一線戰場,少了這片緩沖帶,西北游牧民族只要突破嘉峪關就能攻入漢地,漢地的邊防壓力大增,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明朝后期果然逐漸失去了整個西北的統治權,直接導致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西北的坐大,導致了明朝滅亡。

通過這三張地圖可以看出,明朝的潰敗,雖然來自于東北后金的興起,但是在西北地區來看,從弘治皇帝,到嘉靖皇帝,整個西北一直是在退縮的。 而收復西域,重新命名為新疆,已經是後來清朝乾隆皇帝的功績了。 事實上,清朝收復西域是康雍乾三代君主努力的結果,也是對準噶爾汗國的一次百年暴擊。 康熙帝時期,通過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場戰役,擊敗了噶爾丹,統一了外蒙古。

噶爾丹占領漠北后,其政治、軍事力量發展至頂峰。清朝歷經近十年(1688— 1697 年)平息叛亂,康熙皇帝更是三次御駕親征。

康熙皇帝 1690 年秋,康熙皇帝兵出漠南,與叛軍會戰于烏蘭布通,大破噶爾丹叛軍,噶爾丹率殘部逃回漠北。 1696 年,經過修整后的噶爾丹再次南下,康熙皇帝率大軍在莫昭多與之決戰,此戰后精銳喪失殆盡。此后,噶爾丹仍無視清朝優厚的招撫政策負隅頑抗、拖延不降,于是康熙皇帝于1697 年,再次率大軍渡河至寧夏親征噶爾丹。 到了雍正皇帝時期,雍正多次對青海用兵,打擊策旺阿拉布坦,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

如果說康熙把準噶爾從外蒙古推到了青海,雍正把準噶爾從青海推到了新疆,那麼乾隆最終消滅準噶爾,一錘定音,統一新疆。

雍正皇帝 公元1756年,即乾隆二十年,準噶爾汗國又和其他部落爆發了戰爭,準噶爾汗國內部發生了分裂,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兩人爭奪汗位,阿睦爾撒納敗后投降乾隆表示歸順,利用內亂,他獻上了準噶爾地的情報和地圖,乾隆皇帝立即決定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乾隆皇帝 在出征前,乾隆皇帝拜謁了康熙皇帝的景陵,表示此次出征是為了完成康熙皇帝未競的遺業。隨后,5萬清軍大舉進軍西域,這一次西域出征的總指揮部當然還是在哈密。 清軍在哈密駐扎后,帶了兩個月的糧草,從巴里坤草原出發,出征準噶爾汗國的老巢——伊犁草原,大軍出發,受到了維吾爾軍民的熱烈歡迎,準噶爾汗國當時政局混亂,在此地倒行逆施,早就天怒人怨,從吐魯番到喀什,處處可見幫助清軍的維吾爾族軍民,僅僅用了兩個月,出哈密1000余里,到達了博爾塔拉河流域,雙方展開激戰,這一次清軍大獲全勝,攻克伊犁,有一本書叫做《乾隆蕩平準部記》,描寫了此次會戰,「士氣倍奮,爭渡伊犁河,長驅追襲」,這次大戰中,達瓦齊敗退。

決戰后的五月十四日深夜,投降的準噶爾部落勇士阿玉錫率領25個勇士深夜突襲敵營,斬殺數百人,達瓦齊營帳大亂,隨后清軍出擊,在格登山再大敗準噶爾軍隊,乾隆得知后大喜,還親自寫了《阿玉錫歌》表彰他,詩中寫道:「大聲策馬入敵壘,厥角披靡相躪奔。」描寫勇士的勇猛。 這次大戰后,達瓦齊向喀什方向逃去,早就受準噶爾汗國苦難的喀什城主自然不放過他,六月八日,達瓦齊被埋伏在胡楊林中的勇士活捉,送給了乾隆。 沒想到,阿睦爾撒納是一個野心家,在清軍除去達瓦齊后,他占據伊犁,也發動了叛亂,乾隆大怒之下出兵,乾隆二十二年,成袞扎布和兆惠率領的清軍再度從哈密出發,長驅直入伊犁,雙方再度在伊犁河谷展開激戰,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去沙俄。

影視劇中的乾隆皇帝 乾隆要俄羅斯送回此人,俄羅斯覺得阿睦爾撒納奇貨可居,不僅不送還,還借給了他援兵,他不斷地騷擾邊疆,因為哈薩克族一直受準噶爾部壓迫,這次乾隆聯絡哈薩克軍隊,哈薩克大敗阿睦爾撒納,他再度逃竄,不久得天花而死,尸體被送還回了中國。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喀什的大小和卓又發生了叛亂,乾隆也予以平定。就此乾隆統一西域,將其命名為「新疆」,意思是漢唐領土新歸。乾隆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在新疆開墾荒、修水利,加強統治。

至此,經過康雍乾三代君主的努力,終于統一新疆。 對比下明清的這幾位皇帝,弘治、嘉靖放棄哈密,龜縮嘉峪關,最終明朝丟掉了西北。 康雍乾三代帝王暴擊噶爾丹,終于統一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 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朝對于中國版圖是有貢獻的。

和這幾位清朝帝王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帝王尤其目光短淺,鼠目寸光,他們一味地把目光投向海洋和東南亞地區,這也引發了清末的「海防「和「疆防「之爭。 晚清時候,中亞的浩罕汗國入侵新疆,左宗棠再度出兵收復新疆。 公元1875年,左宗棠奉命收復新疆,從哈密出發,收復北疆,取得烏魯木齊戰役的勝利,隨后進軍南疆,攻克托克遜、吐魯番,南疆門戶洞開。

在各族軍民熱烈歡迎下,清軍連戰連捷,1877年12月18日,清軍劉錦棠部收復喀什,同月21日收復葉爾羌,1878年1月2日,清軍收復于闐,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最終勝利。最終通過談判,伊犁回歸中國,新疆全境被收復。 今天,我們在看到邊疆穩定的同時,不能忘記清朝對于版圖穩固作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

1、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

2、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 西遼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3、劉迎勝,察合台汗國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4、陳誠出使西域與明代陸路絲綢之路經略,常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

5、論明初西域經營策略,以關西七衛、西番諸衛比較為中心,趙毅,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20.

1

6、準噶爾史略,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9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23
這兒有個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洛林兄說河西缺人,這位拿出一堆的材料證明鞏昌人口很多:鞏昌跟敦煌離著都快出了五服了,這兒有人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23
一切政治賬歸根結底都是經濟賬。想要控制河西走廊,首先得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漠北,然而對于連河套能丟的大明來說,想要恢復明軍在漠北的威名至少需要從重整軍隊開始,這就涉及到了我大明最缺的東西,錢。大明的錢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23
兩方面原因守不住沒有守的價值眾所周知河西四郡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但到了唐代就成為了河西五州,分別是涼州、甘州、肅州、沙州還有新增的瓜州,而新出現的瓜州逐漸頂替了敦煌的歷史地位。歸義軍末期瓜州力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23
敦煌不在明軍對抗殘元的前線,而且本地也沒有什麼漢人居民,沙州在洪武年沒有經歷同時代涼甘肅三州那樣的大規模移民,對朝堂來說屬于雞肋之地,吐魯番侵擾多了就自然選擇棄地止損了。明朝甘肅當然有很嚴重的人口缺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09/23
整個甘肅才十來萬人,你要打通西域怎麼也得幾十萬大軍,人家幾百萬人口供養十萬人都費勁,你軍都比民多,怎麼供養的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23
北方缺人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23
你有辦法撒豆成人,在河西走廊上憑空多出百萬居民,明天明朝就去恢復西域都護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23
其實跟人口關系不大,單純就是不夠重視或朝廷覺得沒經營價值。比如唐代劍南道的人口也很多,初期在哀牢山以東也設置了不少州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23
第一,入不敷出。第二,首都不在西安了,不需要他做緩沖地帶,漢唐時如果沒有河西走廊一帶,西邊少數民族,北方游牧民族逛長安和逛后花園一樣。哪怕打不下來,時不時包圍一下難度還是不高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23
沒辦法,堅壁清野的策略罷了,叛賊又沒根據地,來去自如!明軍人少且分散各個堡壘時,這幫叛賊就群擁而上,亂拳打死老師傅!明軍集合大部出征時,叛軍連城都不要,化整為零,四散而逃,你根本沒機會找地方主力決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23
沒人、沒漢人、沒種地的漢人。【征西將軍馮勝左副將軍陳德右副將軍傅有德率師至甘肅故元將上都驢降初勝等師至蘭州友德先率驍騎五千直趨西涼遇元失剌罕之兵戰敗至永昌又敗元太尉朵兒只巴于忽剌罕口大獲其錙重牛馬進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23
一個簡單而現實的理由就是沒錢,你看看清朝,征服西域的時候軍費可是幾百上千萬兩的銀子往里砸,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多少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23
明朝時陸上絲綢之路早已中斷,沒有動力維持對蒙古草原和中央亞洲的占領。與之對應的是明朝對東南亞的強勢經營(海路繁華)。壬辰倭亂時期,大批東南亞土著,什麼泰國人,緬甸人,印尼人,琉球人被明朝征招到韓半島宰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23
北京到現在的內蒙的呼和浩特百度地圖測距直線400公里,到遼寧沈陽直線600公里。北京到甘肅酒泉直線1500公里。明廷北邊和東北搞不定,哪有精力顧及西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23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改為沙州衛,后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1528年)因葉爾羌汗國攻擊,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成為葉爾羌汗國領土。,嘉靖主動棄守了守不住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23
早期人口不足,后勤壓力極大。中期堡宗坑了一波,好久才慢慢恢復元氣。晚期小冰河到來,外加國力大幅衰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23
現在還有人不要東北西北呢,蛐蛐一個敦煌對他們來說不如既不留地也不留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23
為什麼宋朝不要燕云十八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