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滿清高層歷來沒有很多人想象和部分人宣傳的那麼迂腐。
從皇太極開始的君主都是保持著,皇帝眼界范圍內的實用主義。
洋炮好用,那就仿造洋炮,洋槍好用就仿制洋槍。送人出洋有利于鞏固江山,那就有選擇性的送人出洋。
甚至很多皇帝還是很有眼光的,至少比一些清流,大臣們要強不知道多少。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清江山歸老愛家的基礎上,所以,有時候它權衡利弊的選擇就顯得很迂腐。
如果清朝在土耳其,埃及那位置,沒準混到地板都比沙俄要強。
真正耽誤清朝變革的恰恰是因為地處工業革命的邊緣地帶導致清朝沒機會充分利用西方經驗。
舉個例子,為什麼洋槍洋炮的仿制迭代,以及其他工業產品,直到太平軍以后才開始做。
那是因為之前內部面對的白蓮教等武裝,充其量就是火銃加冷兵器。
對于這種武裝用大炮是殺雞用牛刀。
大量裝備,以當時狀況,十有八九被人偷偷賣給對家,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對外戰爭,比如康雍乾嘉道時期的幾場西北西南戰爭,基本還是保證了武器沒有落后太多。
如果中國地處西亞,北非,東歐,那估計早就開始變革了。
同時,英法在中亞,南亞各處搞事情,也導致清朝對西方是很警惕的,而且就馬嘎爾尼的那個通商條約,基本上除了不賠款,已經和南京條約沒什麼區別了。
在帶清沒打輸的情況下,簽那麼個玩意,那和直接賣國也沒區別。
和日本船小好掉頭相比,清朝這艘船就和泰坦尼克號一樣,它掉頭也不是,撞上去也不是。